《朱晞颜·满江红》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朱晞颜·满江红》原文赏析

弹铗归来,更谁叹、有鱼无肉?念良夜,向阑相对,旧欢难续。一夕乍寒秋枕梦,十年重剪西窗烛。算人生、得意待何时?蕉隍鹿。尊有酒,妻堪熟;书插架,儿能读。傍虚檐、翠云低亚,万竿如束。数点苍山遥入户,半篙春水斜穿屋。便门前、车马寂无人,从教俗。

这首词,从它所叙述的内容和情绪看,大约作于词人出仕元朝归来之后。词人沉思往事,重新权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既有一份对昨日的追悔,又有一份对今日隐居生活的庆幸和得意。词从归来落笔,写与家人相聚,写归隐后的起居行止,写门前屋后的自然风景……宛然一篇缩本之《归去来辞》!

上片起二句“弹铗归来,更谁叹、有鱼无肉?”“铗”是长剑,屈原《涉江》诗中,就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句子。弹铗而歌,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门下有一个怪客冯驩,因为得不到主人的赏识和重用,于是就敲击宝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有了鱼吃后又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舆!”得到了车马后还是唱:“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最后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帮助孟尝君成了大事。冯驩弹铗归来并非真心要去隐居,不过是以一走要挟主人,以冀得到车马鱼肉,未免多少有些不够光彩。词人借用这个典故反用其意,同样是弹铗归来,却是无条件的,不计较是否有鱼肉。厚禄高官、鱼肉车马已经挽留不住今天的冯驩了。“更谁叹”不是说别人,恰恰是说自己再也不去唱叹乞求朝廷的优厚待遇。“念良夜,向阑相对,旧欢难续。”三句以“念”字领起,可见这一层乃是心中所想。向阑,接近夜深人静之际。词人踏上归隐的道路,心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渴望得到安慰和理解,又担心受到责备;既有一种解脱感,又有一种永难磨灭的歉责内疚,想象当夜深人静之时,与家人秉烛相对,该是何种滋味?“向阑相对”的生动想象,很难说不是受杜甫《羌村三首》的启发。诗人杜甫遭遇“安史之乱”后,回故乡探望妻小,“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最后的场面是“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而词人在自己想象中,也是良夜相对,却没有秉烛,没有拭泪,唯独想到了一点:“旧欢难续”。这是意味深长的一笔,是人生老大不复青春时代的欢笑?还是出仕归来,心理上永远抹了一道阴影?总之,谁都可以感觉到此处有一份难言之隐。“一夕乍寒秋枕梦,十年重剪西窗烛”二句对偶,隐含前后比喻映照的意思。十年(虚数)官场生涯转眼之间结束了,就象天气乍凉,睡了一场好觉、做了一场大梦一样。剪烛西窗,是与家人重逢话旧的特定说法。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歇拍三句“算人生、得意待何时?蕉隍鹿”,似乎是人生的哲理性总结。词人自问又自答,而且以典故代答。隍,城壕。《列子》中记载,郑国有个人在野外砍柴,遇一惊鹿奔窜,便把它拦截打死了。事后怕被别人看见夺走,于是把死鹿藏在城壕里,用蕉叶盖住。后此人忘记了藏鹿的地方,四处寻觅不得,于是怀疑这件事是自己做梦,以梦为真。人生就象郑人藏鹿一样,谁晓得它是梦非梦呢?词上片以典故落笔,以典故歇拍,贯穿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沉重的人生思考。意蕴深长。

按照陶渊明《归去来辞》的章法,前面既已描述了归隐的过程和心境,下面自然是归隐后的闲逸生活的展示。下片正是如此写法。过片“尊有酒,妻堪熟;书插架,儿能读”四句,词人守着妻子儿女享受着天伦之乐。妻子能煮酒,儿子能读书,比南朝诗人鲍照《拟行路难》“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似乎还高一个娱乐层次。家里既如此其乐也陶陶,房前屋后的景致又如何呢?高高低低的翠竹象一片片云朵,簇拥着房前屋后,或许这是最令词人满意的了。古代高士往往喜欢以竹为友,取其高节拔俗。晋王子猷好竹,竟至“不可一日无此君”。苏轼说:“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词人既有酒肉,又有翠竹万竿,可谓称心如意。其房舍地势亦佳:前有青山掩映,山岚缭绕,只见山峰数点。不是窗中见远山,倒是山峰殷勤地从远处飞入窗户。后有半蒿春水,弯弯曲曲流向远方……在词人眼中,山有性灵能够遥入,河也有性灵能够斜穿,似乎大自然都有了感情,愿与隐士同乐。“便门前、车马寂无人,从教俗。”“从教”,任凭。家人如此贤肖和谐,景致如此秀丽幽静,山川风月又如此成人之美,纵然“门庭冷落车马稀”,没有世俗达官贵客来往,不为世人所知,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世俗将会怎样评价和讥议,随它去吧。综观全词,上片用典较多,写得低回沉郁;下片几乎不用典事,叙事写景非常奔放自如,结尾飘逸大度。这种笔触上的感觉的变化,正是词人归隐前后不同心绪的折射,读者当细心体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