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烛影摇红》原文赏析
十月十九日
瑞霭金台,琼枝光射龙楼雪。群仙笑指九阊开,朱凤翔丹穴。云暗雁风高揭。向海屋、重标珠阙。文鹓飞舞,日暖霜轻,小春佳节。迢递谁知,碧鸡影里催啼鴂。骖鸾不得玉京游,难挽瑶池辙。《黄竹》歌声悲咽。望翠甍、双鸳翼折。金茎露冷,几处啼乌,桥山夜月。
桂王朱由榔是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隆武二年(1646)八月,唐王朱聿键在行都福京(今福建福州市)被清兵杀死,桂王在肇庆(今广东市名)为臣下拥立,改元永历。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桂王在昆明被吴三桂杀害。从此,朱明王朝宣告彻底灭亡。王夫之此词采取极为委婉曲折的手法,迷离惝怳地记录了桂王政权由建立到失败的史实,表现了作者深沉的孤愤。“十月十九日”,是桂王的诞辰。
上阕开头四句,以浓丽的笔墨,运用神话传说,描绘出一幅神仙世界的图景,借以比喻南明王朝。“瑞霭金台,琼枝光射龙楼雪。”金台,《水经注》:“昆仑宫城上安金台五所。”词中借指南明的殿阁楼台。龙楼,泛称帝王宫阙。金台笼罩在祥云之中,玉树、龙楼,雪光相射。这是从外部描写神仙世界紫气氤氲、壮丽秀美的景色。下二句则进一步刻画神仙世界里巍峨瑰丽的宫阙。“群仙笑指九阊开,朱凤翔丹穴。”九阊,九重阊阖。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丹穴,《山海经·山经》卷一:“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皇。”作者从众多仙人眼中所见的角度,来刻画仙界雕饰精美、富丽堂皇的宫殿。当九重天门打开的时候,群仙笑指着那一派雄伟壮丽的天上宫阙,它们的雕甍飞檐,色彩缤纷,姿态万千,就象丹穴山上的凤凰翩翩起舞一样美丽壮观。以飞鸟的形象描写殿宇,早在《诗·小雅·斯干》里就出现过:“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而王夫之选择传说中的神鸟凤凰,想象更为丰富。在他的心目中,南明桂王政权虽然偏于一隅,岌岌可危,但却是正统。他对这个苟延残喘的小朝廷忠心耿耿,曾寄予过莫大的希望。因此,词的前四句调动了各种华丽的字面,赞美昔日桂王朝的兴旺景象。
下面五句,再用比喻,叙写唐王的失败和桂王即位的史实。“云暗雁风高揭”。雁风,指秋风。高揭,高高掀起。清军陷福京,唐王遇害,他的小朝廷即告灭亡。此句以秋风劲吹、乌云黯淡之景,形象地说明了这一事件。“向海屋、重标珠阙”。珠阙,珍珠装饰的宫阙,此指桂王朝廷。海屋,因其行京在广东肇庆,故称。两句紧相对应,唐王失败,而桂王又在南海一隅打出旗号,重建政权。王夫之对此是十分赞赏的。所以,接着三句即写桂王即位。“文鹓飞舞,日暖霜轻,小春佳节。”文鹓,鸟名。形体似凤,羽毛有文采。小春,农历十月为小阳春。桂王于隆武二年十月监国,十一月即帝位,改元永历。小春时节,秋霜尚轻,天气和暖,显然是比喻此时所建立的桂王朝廷形势较可乐观。文鹓,无疑是指文武官员。词人曾以为,桂王即位,是明王朝一次中兴的良机。故词中表现了他对桂王政权热烈的讴歌和颂美,以及由此产生的欣慰情怀。
事实上,桂王政权从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着清兵的大举进攻,桂王只得由肇庆一路西逃,中经南宁、昆明等地,一直进入缅甸境内。但清兵也随之打入缅甸,将其俘获,最后将他杀害于昆明,南明彻底灭亡。下片,作者以极其沉痛悲愤的心情,用种种比兴象征的手法,叙述了这一历史巨变。
“迢递谁知,碧鸡影里催啼鴂。”碧鸡,山名,在昆明西南三十里。催啼鴂,化用屈原《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作者悲痛地说,谁能料想得到,在那遥远的西南边陲,碧鸡山里鹈鴂悲鸣声一阵紧似一阵,百花零落,春意阑珊,桂王大势已去,中兴复国无望矣!以下几句,哀悼桂王被杀。“骖鸾不得玉京游,难挽瑶池辙。《黄竹》歌声悲咽。”拉车的三匹马叫骖。此处“骖”用如动词,“骖鸾”即以鸾鸟驾车,升天游仙。玉京,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瑶池,《穆天子传》载:周穆王西游至昆仑山,遇西王母。西王母宴穆王于瑶池,临别作歌:“将子毋死,尚能复来。”希望穆王将来重游。《黄竹》,亦见《穆天子传》,穆王西游,在到黄竹的路上,“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乃作《黄竹歌》三章,以“哀民”。词中说,桂王已死,无法再乘鸾车去游玉京了,就象周穆王一死,再也不能重游瑶池,徒然留下哀伤的《黄竹歌》,流传人间。这里显然还巧妙地化用了晚唐李商隐《瑶池》诗意:“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下文“望翠甍、双鸳翼折”句,谓望中可见宫殿屋脊上,瓦鸳鸯的翅膀折断了,再以宫阙的残破比喻桂王朝的倾覆。“金茎露冷,几处啼乌,桥山夜月。”金茎,《三辅故事》载,汉武帝好神仙,相信方士关于饮用和以玉屑的露水可以长生的话,在建章宫内立高二十丈、大十围的铜柱,上有仙人掌擎起承露盘。露冷,即汉武死去的隐语。桥山,在今河北涿鹿县,相传是黄帝所葬之处(《史记·五帝本纪》)。汉武帝死去,金茎露冷,无人饮用;桥山的黄陵月色苍茫,景象凄寂,不时地传来乌鸦的凄惨叫声。这气氛极悲凉冷落,令人黯然神伤。作者反复用典写桂王的死,在低沉哀婉的情调中结束全词,遗臣孤愤,表现得非常深沉悲怆。
此词的最大特色是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影射、暗喻明、清之际的一段史实,艺术性强,社会内容也很深广。在具体运用这一传统手法时,本词有两点独到之处。首先是大量用典,所用典故又多撷取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如“金台”、“九阊”,“丹穴”,或虚实相掺,真假难分的野史杂记,如“瑶池”、“金茎”、“黄竹”、“桥山”(此虽见诸正史,真假也很难说),以它们本身的情节、景象的内涵,再加上自己的艺术创造,使其象征性、暗示性十分丰富而又曲折,达到了“真”、“幻”结合,融汇无间的妙诣。其次是几个以自然景物象征比喻南明国运的句子(“雁风”、“小春”、“啼鴂”),将自然界的时序和南明政权更迭的时间,加以巧妙地绾合,亦此亦彼,也达到了一种婉曲含蓄的艺术境界。清初文网甚严,故这首哀悼永历帝的词作,之所以写得扑朔迷离,乃是作者的政治处境使然,不得不尔。但这不得已的原因,恰恰使此词在艺术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