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石麒·祝英台近》原文赏析
难后怀蕙庵
雨中山,山下渡,犹是旧时路。指尽征帆,都向日边去。萧萧红蓼西风, 白苹秋水, 望岭表、 苏郎何处?
莫回顾。只有烟雨鸣鸠,惊飞夕阳坞。断刹荒丘,再诵鲍照赋。归来又恐伤心,人非物换,空一座锦城如故。
该词作于顺治二年(1645)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克扬州后。词题中的“蕙庵”,姓徐名宗麟,字蕙庵,江都人,是词人寓居扬州时的友人,此时远在岭南。依词题,该词抒发的是对这位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因为这首词作于“难后”,就使怀远的内容中包含了明显的伤时成份。上片重在怀远。“雨中山,山下渡,犹是旧时路”,这三句是写景,也是追忆。这山、这渡,这山与渡之间的路,自己和友人曾经有多少次偕游。如今,词人从山到渡,从路的这头到路的那头,目认足踏,往事历历在目。“雨中山,山下渡”的顶针句法,写出了词人一一认踏的缓慢过程和出神姿态。“指尽征帆”两句,写词人已来到渡头,目光引向远方。长江里那点点白帆都是向东驶去。“指尽”,表明词人一一目认心指,希望其中能出现友人归来的帆影。但 “过尽千帆皆不是”,所有帆船最后都消失在太阳升起的远方。“萧萧”,领起两句,写江边之景。“红蓼”、“白苹”, “西风”、 “秋水”, 名词对偶组合,写出了江边秋景的萧索。“苏郎”,应是苏轼,曾谪海南,此处喻指远在岭南的友人。词人面对大江,继续向远方眺望,想象着远在岭南的友人的行迹。上片主要是写景,由山、由渡,而路、而秋景、远帆,直至岭南,随着真实视觉和心理想象的由近而远,最后系明了怀念友人的主旨。下片则从告诫友人起,分两个层次逐渐收归眼前的现实,进入伤时之情的抒发。“莫回顾”,是告诫友人不必回首,也不堪回首。如今的扬州繁华已去,“只有烟雨鸣鸠,惊飞夕阳坞”,这是今日扬州的萧条景象。“断刹荒丘”两句,“断刹”,破庙。“鲍照赋”,鲍照,南朝宋人,曾作《芜城赋》,描写宋元嘉二十七年(405)和大明三年(459)扬州兵乱的荒芜。词人借用此典告诉友人扬州再次遭到浩劫。“归来”三句,是告诫友人莫归来。“锦城”,本指成都,历史上,益(成都)、扬(扬州)富冠全国,常常并称,在此借指扬州。词人告诫友人,如果你现在归来的话,令你伤心的是,广陵城已“人非物换”,“十里春风”已荡然无存,昔日交游已亡的亡,散的散,等待你的只是一座空城。该词交织着怀友与伤时两种情感。上片怀友,下片伤时。怀友,并非一般的离别相思,它包含了词人在自己经历劫难之后对友人处境的关注和担心。友人与词人一样对扬州也有着深厚的情缘,这就使得怀友之情自然而然地融和了伤时的内容。词人深情地向远方的友人倾诉别后扬州发生的变故。思友而劝友,劝友莫回顾,劝友莫归来。词人正是在对友人的深情倾诉和劝诫中,表达出对扬州遭劫的强烈感伤。全词情感真挚深沉,情景兼融而下,语言平淡凄婉,读之令人神情黯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