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竹枝词》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袁宏道·竹枝词》原文赏析

时阻风安乡河中

侬家生长在河干。夫婿如鱼不去滩。冬夜趁霜春趁水,芦花被底一生寒。

在文学创作中,袁宏道力求创新,反对模拟,主张直抒胸臆,提倡向民歌学习。他写的十余首竹枝词,就是向民歌体学习的成果。

万历三十二年(1604),袁宏道在家乡的一次旅行中,被大风阻于公安县南的安乡河中。闲来无事,故乡山水在望,故乡父老乡亲在辛苦奔忙,词人心有所动,写下了四首竹枝词。“侬家生长在河干”是其中第四首。“侬家”是女孩子自称语; 这里以第一人称,用一个渔家少妇的口气来写这首词,显得亲切无隔,是一种典型的民歌风味。“河干”即河岸。这句是说,我生在安乡河边,喝着这安乡河水长大。长大了嫁给河上的渔家小伙子。他整天打鱼——“夫婿如鱼不去滩”——自己也象鱼儿一样,时时不离开河滩。应该说,这首词虽然写的是渔家儿女,但多少也渗入了作者自己对于家乡的深情。这组竹枝词的前三首就是对故乡山水的礼赞。但他更关心的是家乡的百姓们。“冬夜趁霜春趁水,芦花被底一生寒”,就抒发了对故乡人民的痛苦的深切同情。嫁了夫婿,是为了过上温暖的家庭生活。可是,为了生计,夫婿冬夜里要趁霜打鱼,春夜里更要赶春汛,一年到头,夜夜总不归来,芦花被下,“侬家”一生之中就只能忍受着这孤独寒冷了。芦花被,是以芦花为填充物的被子,比起棉絮被,当然是很不耐寒的。可是,对于穷人来说,不用芦花又能用什么呢? 《太平御览》三四《孝子传》中说,孔子大弟子闵子骞孝顺后母,后母却虐待他,以芦花充丝絮来给他做寒衣。一千多年后,元代诗人吴景奎还有《芦花褥》一诗,可见几千年来,芦花一直是穷人的“专利”。三四句也可以看作是互文见义。实际上,渔家少妇也不一定就在睡觉。冬夜春朝,她也必须趁霜趁水做事。“芦花被底”也可理解为这组词其二所说的“芦花枝上水痕新,南市东村打白鳞”。(《袁宏道集笺校》) 夫婿穿行于芦花枝下打鱼,苦寒一生;“侬家”也是趁霜趁水织网,同样苦寒一生。

袁宏道的诗词,虽然有提倡闲适,逃避现实的一面,但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也有深切同情劳动人民,不满社会现实的一面。虽然仅仅是同情和不满而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