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歌·何景明·鲥鱼》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明代诗歌·何景明·鲥鱼》鉴赏

何景明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能先。

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应开寝庙筵。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箸金盘敢望传。



现在,我们选读的这篇七律《鲥鱼》,是“前七子”主要代表人物何景明的代表作之一。

鲥鱼,鲥( shí时),古称“魱”(hú胡),亦叫“当魱”。其体侧扁,银白色。上颔中间有刻缺,下颔中间有一突起,腹部具棱鳞。它分布在我国、朝鲜和菲律宾沿海。春夏之交,溯江产卵,我国各大河流中俱产此鱼。肉鲜嫩,鳞下多脂肪,为名贵食用鱼类。其中以江苏镇江之金山和浙江之桐庐等处所产最为有名,以致成为地方恭奉朝廷的“贡品”。

****





首联: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能先。

这是说,五月间,正当南方鲥鱼溯江产卵时,却已运到北方明都燕京了;那些川粤名果荔枝、金橘却落了后。卢橘,《本草纲目》李时珍注认为是金橘。据张勃《吴录》云:“建安郡有橘,九月结实,正赤。冬月树上覆裹之,明年春夏色变青黑,味尤绝美。《上林赋》‘卢橘夏熟’,盖即是乎。”又据《彙苑》云:“今广东呼枇杷为卢橘。”此用《本草》之说。

此联主要是写贡鲥鱼,为何又要拉上荔枝和卢橘呢?这是为了突出鲥鱼而加以衬托,正好说明帝王需求之多,既要鲥鱼,又要荔枝、卢橘。同时,也显得鲥鱼比那些水果更为名贵。在唐代玄宗从涪州贡荔枝,德宗自山南贡枇杷,都是远地的名特产。更重要的是诗中用了“已至”和“未先”对比,将帝王需求之急切和官吏们奉迎之快速,都活现于纸上。

颔联:

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

中珰,指宦官。宦者执事宫中,故称中人、中宦。“珰”,是一种冠饰。据《汉官仪》云:“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珰左貂。光武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珰。”后因之以貂、珰称宦官。

荐熟,无牲而祭曰荐。如《礼记·月令》所载:“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荐寝庙。”古代帝王、诸侯祀天地社稷时,常以“太牢”祭之。所言“太牢”,即大牢。牛、羊、豕三牲全备曰“太牢”。

寝庙,即宗庙,据《礼记》注云:“凡庙,前曰庙,后曰寝。”因为庙是接神之处,其处尊,故在前;寝,衣冠所藏之处,对庙而卑,故在后。又疏云:“庙制有东西厢,有序墙(即东西墙),寝制唯室而已。”

这一联是说,皇帝把鲥鱼之类的时鲜物品赏赐给皇宫中每个宦官之家(说宦官极受恩宠),而没有谁将这些新鲜贡品恭祭于祖先神灵。可知,这位皇帝对宦官的宠爱大大胜过对祖先的尊敬,也说明这时朝中宦者专权已达到何等地步;竟然“赐遍宦官”而“不荐寝庙”!

颈联: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对于这一联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上句言陆运,下句言水运,都是说送鲥鱼之事。即:进贡鲥鱼的驿马整天奔驰在风尘中,运送鲥鱼的江船,大热天即用冰冻镇腐。另一说,上句是说,传递“贡鱼”诏书的驿马奔波于风尘之中。

我认为,以第二说为是。因为这样理解,更以体现本诗的题旨。你看,上边催得急,下边送得快,人民遭殃就更深。如果按第一说,一联两句诗只表达一个内容,似乎不合诗歌务必精炼用语的要求。

尾联: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箸金盘敢望传。

这是说,鲥鱼白鳞细骨实在可爱,只有那些有玉筷金盘的人们才敢希望得到赏赐。这里的“敢望传”,即谁敢希望得到“传赐”。传,即传赐,传旨赏赐。

这是对宦官专横的讽刺,不是诗人“自己受赐无望”的表示和叹息。如果以“自己无望”作结,就会大大减损全诗的讽谕讥刺的价值。

****



这是一首讽谕诗。它所讽刺的对象是昏庸的皇帝;讽刺的内容与要旨是:索贡时鲜,赏赐宦官而不荐寝庙——祖先社稷,即数典忘祖。

据史载,这时正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宠用权奸、宦官刘瑾、谷大用和将领江彬等人,淫乐嬉游,扩建皇庄,掠夺人民土地。曾经下令南巡,沿途骚扰,百姓弃业罢市,逃匿山中。统治期间,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并激起民变,酿成明中叶的严重政治危机。

诗人的活动时期正处此帝王纵欲,权奸当道,国政腐败之际,凡有文学良心的文士、具有正义感的诗人,当然不会视若罔闻,置之不理。于是,何景明在许多可作讽谕之事之中,特别拣选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进贡鲥鱼”一例,加以描写讥刺。它的讽刺手段,主要是八个字:驰索,快贡,冰护,遍赐。这些也是营造诗境的重要材料。经过诗人的匠心独运,赋予种种物象、意象以生命,从而达到讽谕的目的:揭露帝王宠信宦官竟达穷奢极侈、劳民伤财,甚至数典忘祖的严重地步。其用意,岂道不深刻;其手段,还不算辛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