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叹通灵玉二首(第二十五回)》原文、注解、背景介绍、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叹通灵玉二首(第二十五回)

【原文】

其一

天不拘兮地不羁①,心头无喜亦无悲。

只因锻炼通灵后②,便向人间惹是非。

其二

粉渍脂痕污宝光,房栊日夜困鸳鸯③。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④。

【注解】

①拘、羁:约束,羁绊。

②锻炼通灵:小说开头说石头被补天的女娲“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喻无知的儿童逐渐增长了见识,懂得了人事,也包括接受了新的思想。

③房栊:指房间。栊,房子的窗户。困鸳鸯:沉溺于风月之事。

④冤债:指风月债。

【背景】

宝玉、凤姐被魇垂危,贾府请来一僧一道。癞僧解说那块上面刻着“能除凶邪”的通灵玉为什么未见灵效的原因说:“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了。”他把玉擎在掌上,念了这两首诗。

【赏析】

要正确地理解此诗的含义,首先要看一看本回中的另外两首诗。一是《癞和尚赞》:“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有宝光。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一头疮。”另一首是《跛道人赞》:“一足高来一足低,浑身带水又拖泥。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

这两首赞诗是用来描绘前来解救被魔法弄疯的宝玉、凤姐的一僧一道的模样的。小说中凡提到癞和尚、跛道人处,都有着隐示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的预言作用。正当宝玉与黛玉的恋爱婚姻问题发展到明朗化、仿佛已被贾府众人公认、幸福就在眼前的时候,突然飞来横祸,宝玉被魇魔法镇住,险些送命。这种“乐极生悲,好事多磨”的变故情节,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后来更大的变故情节——贾府势败、宝玉获罪坐牢、宝黛爱情理想突然破灭而作引的。因为我们知道,后来淹留于狱神庙的除宝玉外还有凤姐,而他们二人的罪状不外乎是癞僧所说的迷于“声色”与“货利”。续书者曾仿此回写宝玉失玉疯癫、癞僧送玉除邪,但脂评指出:“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可见,在原作者的构思中,后面已不再重复此类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情节了。

作者借癞和尚之口说宝玉之为“声色”所迷,犹如凤姐之为“货利”所迷。这是对宝玉生活中“房栊日夜困鸳鸯”一面的否定,但这绝不等于说作者把宝玉与凤姐等量齐观。凤姐终至利欲熏心、自食恶果,而宝玉却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地“醒悟”过来,冲破了所谓“迷关”。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醒悟”并非表现为最后成了一个“改恶从善”的“正人君子”,恰恰相反,他与劝谏他成为正人君子的薛宝钗之流决裂了。可见,小说不是为了宣扬“去欲存理”。在这两首诗中,前一首说它当初在青埂峰下的好处,后一首叹它今日的经历。宝玉的心路历程被作者蒙上了一件厚厚的风月情孽和宗教宿命的外衣,其中又渗透着作者对现实人生无可奈何的悲观主义情绪,这样,就不仅把事情的本质弄得扑朔迷离,而且也给人以消极的思想影响。一僧一道给小说披上了神秘的宗教外衣,但曹雪芹并非是借此来宣扬宗教,而是通过这种艺术手法来达到他特定的目的。

【链接】

诸联评《红楼梦》

书中无一正笔,无一呆笔,无一复笔,无一闲笔,皆在旁面、反面、前面、后面渲染出来。中有点缀,有剪裁,有安放。或后回之事先为提掣,或前回之事闲中补点。笔臻灵妙,使人莫测。总须领其笔外之深情,言时之景状。

作者无所不知,上自诗词文赋、琴理画趣,下至医卜星象、弹棋唱曲、叶戏陆博诸杂技,言来悉中肯綮。想八斗之才又被曹家独得。全部一百二十回书,吾以三字概之:曰新、曰真、曰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