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鉴赏《无才石头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2)。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2)。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取作奇传(3)。
【注释】
(1)无才石头偈:此偈假借女娲氏补天神话。《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偈(jì),佛经中的唱词,有歌颂的意思。
(2)“无才”二句:传说有一块石头因无才补天,被女娲氏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该石头“幻形入世”,最后又回到原处。苍天,即指天,古代人以为天可主宰人类命运,故称作“上苍”、“苍天”。枉入,白白地进入。红尘,佛教用语,指繁华社会,泛指人世间。若许年,许多年(若许,数量不确定)。
(3)“此系”二句:此,这,指无才石头上记载的事迹。系,是。身前身后事,“身前事”指无才石头被女娲氏遗弃的遭遇;“身后事”指无才石头“枉入红尘”的经历。倩(qiàn),请人代为做事。奇传,即传奇(故事)。
【译文】
我当初因无才参与补天而被遗弃,后来又枉入人间许多年。我身上刻的就是前后的遭遇和经历,现在请谁来抄录了去,作为撰写传奇故事的材料呢?
【鉴赏】
《红楼梦》开卷,曹雪芹假借女娲氏“补天”神话,编造“无才石头”故事的缘由
《无才石头偈》是《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首诗:假借女娲氏补天神话传说,编造了“无才石头”的故事。当初女娲氏炼石补天,有一块石头因无才参与补天,被女娲氏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又得到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相助,“幻形入世”,来到人世间体验生活,在饱尝了种种的幸福与苦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历尽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之后,又恢复原形回到大荒山青埂峰下。空空道人经过此地,看见石头上刻的诗及“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觉得有趣,便抄录下来,“意欲问世传奇”;后来由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成《红楼梦》 一书。
“无才石头”故事讲了《红楼梦》男主人公贾宝玉的来历,这是个浪漫神奇的贾宝玉;贾宝玉还有个身份,即现实实在的贾宝玉。曹雪芹是一位具有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文学大师,《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宏篇巨著。《红楼梦》反封建的叛逆倾向十分明显,现实实在的贾宝玉的反封建、叛逆性格更为昭然鲜明。塑造现实实在的贾宝玉形象,是曹雪芹的本意;讲述浪漫神奇的贾宝玉故事,是曹雪芹采用的一种浪漫的艺术创作方法,用意在于增强《红楼梦》故事的曲折、神奇性和魅力,也在于故意制造一个神奇美妙的“陷阱”,以便消除影射现实社会之嫌,躲避可能招致的种种不测后果,甚至是残酷的“文字狱”祸害。大清王朝的“文字狱”不亚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曹雪芹主要生活在雍、乾时期)的“文字狱”最烈,刑罚残酷,株连众多。翰林院庶吉士徐骏诗集中出现“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之句,结果引来了杀身之祸。大规模的“文字狱”有《明史》案、《南山集》案、吕留良案、尹嘉銓案等几十件。如果不采取一点策略、办法,《红楼梦》诞生后的命运就很难说了。有了浪漫神奇的贾宝玉,可以为现实实在的贾宝玉打掩护。此外,“无才石头”故事中还强调“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无朝代年纪可考”、“无大忠大贤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也都是用来打掩护的。
另外,曹雪芹假借女娲氏补天神话传说,编造“无才石头”故事,还有个原因。曹雪芹的思想是矛盾的:他一方面敏锐地观察到大清王朝当时在表面繁荣下,正在日益走向衰亡败落;另一方面他又想“补天”,挽救它的灭亡,而又为自己“无才补天”而悲哀、无可奈何。《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在描写到预示贾府全面衰亡败落的凄楚悲凉气氛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同时描写到人物既悲哀又惋惜、留恋的心态,即是“无才补天”的反映。被女娲氏遗弃的那块石头,“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哀”,正是曹雪芹自己“无才补天”心态的写照。后四十回中,有些情节的安排、有些人物的结局违背曹雪芹的原意,如贾府复兴、探春回家和亲人团聚、李纨母子平安富贵等,高鹗企图证明自己比曹雪芹高明,“有才补天”,殊不知这样做却削弱了《红楼梦》的思想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