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札记·说“推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代诗歌札记·说“推敲”

“推敲”的传说久已脍炙人口,讲的是唐代诗人贾岛的故事。据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所记云:

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为“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

这个故事一向被人引作美谈,凡写作诗文对遣辞造句加意斟酌的,都称之为“推敲”。当然,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作家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以及贾岛写诗在烹炼字句上的功力,对后人诚然有一定的启发借鉴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以为这个故事也正说明贾岛写这首诗时缺乏现实生活的基础。王夫之在《姜斋诗话》卷二中有一段话评论此诗,略云:

“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纵令形容酷似,何尝毫发关心! 知然者,以其沉吟“推”、“敲”二字,就他作想也。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

王夫之在下文还引了王维两首诗中的名句“长河落日圆”和“隔水问樵夫”,说它们“初非定景”、“初非想得”。

我觉得王夫之的话很对。因为贾岛这种“推敲”的功夫正是他本人缺乏生活经验的体现。“长河落日圆”是特殊景象,没有经历过的当然不易悬揣,这里姑不谈;即以“隔水问樵夫”而论,如果王维当时看到的是“渔夫”或“农夫”,那他就不一定写“樵夫”了。王夫之的意思是说,这个场面并非王维主观臆造的。而贾岛如果真有夜归幽居的生活经验,则他或推门径入,或敲门以待,都可以用现实生活作依据,而不必以手作姿势,研究“推”好还是“敲”好了。这个传说同后世流传的元人赵孟頫画马时以手据地做出马的姿态的说法,我以为都是缺乏真实生活感受的表现。

至于就诗论诗,如果“推敲”的传说可信,那韩愈认为“敲”字好,我以为倒是有道理的。贾岛的全诗是: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一作“中”)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李凝幽居》)

必须有人在月下敲门,才会惊动宿鸟;只有当树上的鸟有了动静时,诗人才会知道树上有鸟在歇宿。而且在这种幽寂环境中传来几下敲门的剥啄声,才更使人感到格外幽寂。这同梁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同一道理,同一意境。如果一个人走来推门径人,连一点声音都没有,不仅宿鸟无法被人发觉,就连全诗也仿佛有声电影失去配音一般,显得毫无机趣了。近人也有说“推”字好的,我看还是毋宁同意韩愈的意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