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怀感伤|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岁暮怀感伤

(《效古》之一)

岁暮怀感伤,中夕弄清琴。

戾戾曙风急,团团明月阴。

孤云出北山,宿鸟惊东林。

谁谓人道广,忧慨自相寻。

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

这是江淹《效古》十五首中的第一首。据《梁书·江淹传》载:“(宋建平王刘景素)及镇京口,淹又为镇军参军事,领南东海郡丞。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可见这组诗是借效古以讽谏的,并不是为模拟而模拟的。诗体是仿效阮籍的《咏怀》诗。这首诗抒写诗人自己对政治局势的忧虑心情,并以不畏霜雪的松竹自勉。

这首诗的构思基本上和阮籍《咏怀》第一首相类似。开头的两句是由阮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咏怀》其一)变化而来的。不过阮诗没有说出不能寐的原因,而此诗却点出了“怀感伤”。“岁暮”,就意味着一年又将过去了。年华的流逝,最容易引起人们感伤的情绪。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操《短歌行》)诗人在一年将尽的时候,被忧伤的感情折磨着,夜不成眠,无可奈何地坐起来拨弄琴弦,而那清越哀婉的琴声,不仅没有消除诗人胸中的块垒,反而更增添了内心的痛苦。这种情景,使人一下子就觉察到他内心隐郁着一段难言的忧情,以及这种情感深切的难抑之状。

于是诗人便停琴默想。只觉得耳畔传来戾戾的晨风声,好象越刮越紧;抬头望去,只见圆圆的明月也失去了原来的光华,显得暗影摇曳,晦昧不明。这时诗人的心上好象也透进了一股寒意,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凄凉冷落的景象,使诗人难言的忧苦更加深重了。 “孤云出北山,宿鸟惊东林”,应该说这二句所写的景物,诗人坐在家里是看不见,听不见的,这只是诗人的触觉所感受到的,也就是诗人的符合生活逻辑的一种想象。一片孤云匆匆从北山飘出,成群的宿鸟,从东林惊散,打破了黑夜的宁静,显出一幅惊恐不安的景象。 “惊”字用得非常妙,诗人不用“栖”、 “翔”、 “喧”、 “闹”等字, 而用“惊”字,可以见出诗人的匠心。这不仅是当时的实景,而且与整幅画面非常和谐。这种气氛,不仅没使诗人的内心感到松快,反而象压上一块铅板一样,更加沉重。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给人一种不安和忧虑的感觉。风急月暗,云出鸟惊,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虽然是对实景的描绘,但也象征着当时祸机将发的政治局面,暗示出诗人所忧虑的原因。

如果说上面所写,还是借助人物的活动和外界的景物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忧虑,含义还比较隐晦不明,那么末四句,就直接表白了自己的态度。“谁谓”二句是说“有谁认为人生的道路宽广?忧愤不快的事相继而来。”原来诗人因“感伤一而彻夜不眠的原因是为时局不稳而忧虑。“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诗人以松竹耐寒的本性比喻自己不管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都会保持忠贞自守的高尚节操。同时也是暗示刘景素,自己苦口婆心,极力劝谏,完全是出自一片忠心。全诗至此,点出了讽谏之意。首二句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勾勒诗人的自我形象,而末二句则是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比喻描绘了诗人的自我形象,首尾呼应,交相辉映,更加突出了诗人高洁的品格。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才是好诗,其实,如果是有画而无“情”,还不能算上乘之作。诗情画意,才是诗的灵魂。好的诗必须通过描绘外在的景物,来抒写自己的情感,创造出意境,才能使诗更有情趣,意蕴更深厚。在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中,诗人的主观意蕴与客观物象已融为一体,这些客观的景物已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诗人才能从听觉、视觉到触觉形象,层层推衍,把内心的忧虑紧张的心理活动一层层地展现出来,创造出一个意蕴无穷的艺术境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