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衣锦还乡时作的一首歌。全诗虽只有三句,23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大风起兮云飞扬”,用风云比喻秦末政治形势,形象而贴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举事,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六国贵族也纷纷起而响应。刘邦在沛县举起义旗,被拥为沛公,并与项梁、项羽汇合,受命伐秦,由江东北进山东,然后西向河南,直至武关,一帆风顺。蓝田一战,秦军土崩瓦解,秦国彻底灭亡。刘邦没有马上进驻咸阳称王,却屯兵城外,与秦人约法三章,做到秋毫不犯,此举深得民心,很快安定了关中局势,与后进咸阳屠城纵火的项羽两相对照,明显地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成熟。和项羽不一样,刘邦多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抒发了高祖踌躇满志的豪情。刘邦消灭项羽做了皇帝以后,论功行赏,除刘氏以外还封了几个异姓王,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鲸布为淮南王。可是他对异姓王很不放心,尤其是大将军韩信更使他心疑。公元前195年到194年一年之内,刘邦相继除掉了韩信、彭越和鲸布三个最有势力的异姓王以后,他相信自己可以稳坐江山、威镇四海了,得胜还朝,途经故乡,邀请故乡父老子弟,大摆酒宴庆贺。宴会上,刘邦兴致勃勃,和120名少年一起,击筑,起舞,唱《大风歌》。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道出了刘邦为着江山社稷求才若渴的心情。刘邦一向自诩,他的江山是从“马上”得来的,因此对武将更为看重。现在,一下子杀掉了三个战功卓著的大将,他是否也感到某种空虚呢?对《大风歌》,特别是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句诗,历来解释不一。王安石在《读汉功臣表》一诗中写道: “汉家封土建忠良,铁券丹书信誓长。本待山河如常砺,缘何俎醢赠侯王?”指出了刘邦杀三王和求猛士的矛盾。事实是,刘邦对韩信等封王以后,还许以诺言, “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言,藏之宗庙”,信誓旦旦,给了他们以免罪特权。可是话音未落,他就设计抓了韩信,降王为侯,囚在宫内,最后被吕后杀害,并灭了三族。同年,又把彭越剁成肉酱。韩、彭之死,逼反了鲸布,最后也被杀死。这三员将领是真正的“猛士”,并且是开国功臣,为什么落到“兔死狗烹”的下场?宋代宰相张方平在《歌风台》一诗中对刘邦的作法进行了嘲讽: “落魄刘郎作牵归,樽前感慨大风诗。淮阴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猛士为?”不管怎么说,刘邦渴求猛士的心情是真的。汉初,江山并不稳当:匈奴主势力严重地威胁着北部边疆;太子刘盈过于“仁弱”;吕后心怀鬼胎……为此,弄得他枕食不安。杀掉韩信等,他是否有所悔悟,因他很快“驾崩”,留下的只是后人的揣摩。
论艺术性,《大风歌》不失为一首词情并茂的佳作。刘邦文化不高,不懂诗,更不会作诗,甚至讨厌诗书,为什么却又能击筑而歌,作出《大风歌》这样的好诗呢?晚唐诗人林宽说是“自古英雄尽解诗”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这应该归功于楚辞的普及。自屈原创制楚辞以后,楚辞、楚声就在民间流传,广泛用于祭祀活动。刘邦爱和文人雅士交往,一定会受些影响。所以《大风歌》就具备了楚辞的特点:明白如语,铿锵顿挫,慷慨激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