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一)

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

癸卯岁即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作者时年39岁。陶渊明于隆安三年(399年)第二次出仕,在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手下做幕僚。他发现桓玄野心勃勃,企图弑君篡位,自己济志的壮怀根本不可能实现,于是产生了归隐的念头: “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隆安五年(401年),渊明因母亲去世,离职回家守丧,此诗即作于守丧期间。从诗句可知作者就是这一年开始躬耕的。所谓怀古田舍,即是在田舍中怀古。第一首怀荷蓧丈人,第二首怀长沮、桀溺,他们都是古代隐居力耕的先贤。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怀念,表现了上述由出仕到归隐的思想变化,流露出倦于游宦的心情,歌颂了田园风光和劳动生活的美好。怀古实为言志。

先说第一首。“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是以躬耕并非始志发端。二句表面上是说早就听说南亩是块好田园,但多少年来一直未能去那里躬耕。而原因何在呢?没有直说。实际上作者早年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是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的。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欢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经过一段仕宦生活之后,他深感要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实在太难了。而象孔子、颜回那样深于忧道、不屑耕稼、甘于贫困自己也做不到。所以说“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屡空,贫困之意,见《论语·先进》:“子曰: 回也其庶乎?屡空。”春兴,指春天起而耕作。岂自免,是说犹有饥馁之累,不可避免地要务农耕作。用一“免”字把始志非耕、而如今又以耕稼自乐其中的委曲暗逗出来,耐人寻味。

以下紧承“春兴”,以主要篇幅写实践陇亩的喜悦心情和由此而生发的感想,亦即“怀古”的主要内容。 “夙晨装吾驾, 启涂情已缅。”二句说一大清早就整治好自己的车马,一踏上春天田间的道路,思想感情就禁不住奔放驰骋,产生了很多超远的联想。缅, 藐远。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写春天野外的美好景物:鸟儿欢快地鸣叫,似乎是在尽情地抒发新春季节里的欣悦之情。轻妙的风阵阵吹拂,送来了未尽的和意。二句准确地捕捉住初春时节的景物特点,又流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得巧丽天然。 “寒草被荒蹊,地为罕人远。”二句亦状初春景物,却从另一角度着笔:寒草长满了田间的小路,在这少有人事交往的地方,觉得远离世俗社会,清新宁静,产生了一种解脱之感。由此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古代的荷蓧丈人: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复返。”他就是这样悠然自得而不再返回那世俗社会中去。植杖翁一事, 见《论语·微子》中的记载: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落在后边,遇见一位用木杖挑着锄草工具的老人。子路问他: “您看见夫子了吗?”老人回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着把木杖置于一边锄草去了。后来子路将此事告诉孔子,孔子说: “隐者也。”最后二句由怀古升华为对人生哲理的认识: “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意谓就钦羡荷蓧丈人隐居这件事,自己对事理的认识比起那些通达有见识的人,深感惭愧。因为这样做只能保全自己一身,岂不是太短浅了吗?正面的道理却用曲笔,从反面说。魏晋之际一般士大夫都以与世俗浮沉为通达,而贱守节。渊明不愿如此,宁肯躬耕陇亩自食其力。所以说愧对那些通识之人。所保句,暗用《后汉书·逸民传》中庞公的典故: “庞公者,刘表就候之,曰: ‘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 ‘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妻子耘于前。”黄文焕评这首诗的结尾; “‘保’ 字总括通首,旨趣悠长。说‘保’先说‘愧’,自谦自负,两映生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