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痀偻承蜩》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散文赋《痀偻承蜩》原文与翻译、赏析

庄子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枸;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11)。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12)。吾不反不侧(13),不以万物易蜩之翼(14),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15),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16)。”

〔注释〕

①本篇节选自《庄子·达生》,题目为后人根据内容所加。痀偻(goulou勾楼),同“佝偻”,驼背。承,用长竿取物。蜩(tiao条),蝉。②仲尼,孔子的字。适楚,到楚国去。③掇(duo多),拾取,以手拾物。④道,方法。⑤五六月,指农历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之时。一说练习捕蝉要用五六个月的时间。⑥累,累积,累叠。丸,小圆球。累丸而不坠,(在竿顶上)累叠两个小圆球而不会掉落下来。这是练习执竿而不颤的办法,因竿头颤动,蝉会惊飞。⑦锱铢(zi zhu资珠),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六铢为一锱。“锱铢”比喻极少数量。此句是说,经过累丸而不坠的练习,捕蝉时蝉很少能逃走。⑧十一,十分之一。失者十一,十只蝉中可能有一只蝉飞掉。⑨处身,安置身体。⑩厥,同“橛”,小木桩。株枸,斫残的树桩。(11)执臂,举臂。槁(gao搞),枯干。此句意为,我举起胳臂,像枯干的树枝一样(静止不动)。(12)虽,即使。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捕蝉时心目中只知有蝉的翅膀(毫不分心)。(13)不反不侧,指身、臂一动也不动。(14)易,改变,转移。以,因。这句意为,不因外界的影响转移对蝉翼的注意(表示专心致志)。(15)用志不分,用心专一不二。(16)丈人,老丈,老人。

〔分析〕

本篇选自《庄子·达生》。《达生》篇由十一个寓言故事组成,《痀偻承蜩》是其中之一。它通过一位驼背老人捕蝉的小故事,说明做好任何事情都要用心专一,并付出辛勤的劳动。

这则寓言故事篇幅虽短,但章法井然,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三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中间一问一答为第二段,最后孔子所言为第三段。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事件、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活动。第二段是阐述承蜩犹掇的诀窍。这是全文的重点,先写苦练的三个阶段,再写捕蝉时精神的专注。第三段是总结全文,点明寓意。全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联连一体,自然紧凑。

文章开头写道:“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作者先交代故事的由来。孔子自蔡入楚,路过林中,见一驼背老人捕蝉,像拾取东西一样容易。言明“痀偻承蜩”这则故事是孔子林中所见。“痀偻”一词勾画了捕蝉老人的特殊形象,“犹掇之也”喻其捕蝉技巧高超。孔子非常赞赏这位承蜩者,情不自禁地说:“子巧乎! 有道邪?”前句赞叹,后句询问,由此引出痀偻者的大段阐述,使文章转入正题。

针对孔子的问题,痀偻者先作一个总的回答:“我有道也。”然后侃侃而谈,具体阐述苦练捕蝉本领的全过程。五六月份,先“累丸二”,再“累三”,最后“累五”,直到一个也不掉下来,言明技艺逐步提高的三个阶段。随着练功难度的越来越大,而失误情况则越来越小,由“失者锱铢”到“失者十一”到“犹掇之也”。如此反复苦练,终于熟能生巧,百发百中了。这一层用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句,生动地说明痀偻老人高超的捕蝉技艺是苦练得来的。要想掌握一门技艺,即使像捕蝉这种小技艺,也非得下苦功不可。由此可知,苦练基本功就是承蜩犹掇之“道”。当然,苦练时必须专心致志,于是痀偻者又谈精神专注。“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这里连用两个比喻,描述承蜩时身体丝毫不动,以示用心专一。“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三句,先将天地大、万物多与蜩翼小形成鲜明的对比,再用宾语前置的句式强调自己不受外界事物干扰,只关注蜩翼的聚精会神态度。“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三句,是对上述七句的总结,强调形神专一,全神贯注,自然得出“何为而不得”的结论。用一个反诘句来收束自己的阐述,更显得理直气壮,不容置辩,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听完痀偻者的陈述之后,孔子被其精神所感动,就用他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孔子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用志不分”即用心专一,“乃凝于神”即精神高度集中,这八个字概括了全文的中心,点明了这则故事的寓意。“丈人”,古时对老人的尊称,“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句中宾语前置,突出了歌颂的对象,表达了孔子对痀偻老人的敬重和赞扬。作者篇末点题,耐人寻味,富有教育意义。

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表现哲理。本篇寓言,全文仅一百三十八个字,语言简练,用词精当,寓教于故事之中,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文章的主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