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杜陵叟》原文与翻译、赏析
[唐]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②。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③。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④。
长吏明知不申破
⑤,急敛暴征求考课
⑥。
典桑卖地纳官租
⑦,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⑧!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⑨。
白麻纸上书德音
⑩,京畿尽放今年税
(11)。
昨日里胥方到门
(12),手持敕牒牓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
(13),虚受吾君蠲免恩
(14)。
〔注释〕
①本篇选自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杜陵,长安附近地名,西汉宣帝陵墓所在。叟(sou擞),老年男子。②薄田,贫瘠的田地。顷,唐制田百亩为一顷。这里可能是以此泛指一家农民的耕作之地,不一定是实数。③秀,开花。黄死,枯黄而死。④青干,指庄稼禾穗尚青(未成熟)时即已干枯。⑤长吏,地方官。申破,如实向上呈报。凡是把某一件事情的真相说出来叫做“破”。⑥求考课,力求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作为对自己考绩的依据。考课,考绩,指朝廷对官吏成绩的考核,以能否完成征收赋税的任务作为重要条件之一。⑦纳,缴纳。⑧这两句意思说,贪官污吏即是豺狼,不一定要“钩爪锯牙食人肉”的野兽。⑨恻(ce测)隐,伤痛,怜悯。知人弊,知道人民的困苦。弊,劳苦困乏之意。⑩白麻纸,唐代中书省的公文纸用麻制成,分黄、白两种,凡属任命将相、大赦、讨伐,免税等重要命令,都用白麻纸书写。书,写。德音,指体现皇帝“恩德”的命令。(11)京畿(ji嵇),京城附近地区。唐代的京畿,辖有长安周围四十余县。尽放,都免去。(12)里胥,里正。唐代百户设里正,掌管督察及“课植农桑,催驱赋役”等。(13)敕牒(chi die赤蝶),指皇帝免租税的文书。牓,张贴。这两句的意思是,当农民已经差不多缴完租税时,里胥方才到门贴出免税的公文。(14)虚受,空受。吾君,指皇帝。蠲(juan捐)免,豁免。
〔分析〕
《杜陵叟》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首,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当时白居易任左拾遗。该年长安附近旱荒严重,白居易便和李绛上疏皇帝,陈述民间疾苦,请求免除本年租税,得到皇帝批准。但由于地方官吏急征暴敛,等到皇上“德音”下达时,百姓的租税多已交纳完毕,农民只得一纸空文,而无丝毫实惠。本篇即以此为背景,对贪官污吏痛加指斥,为被剥削被压迫者鸣不平,客观上暴露了封建王朝所谓皇恩浩荡的虚伪性。《杜陵叟》题下有小序“伤农夫之困也”,表明作者创作意图。全诗紧扣小序,刻划“农夫之困”,在逐层揭露封建统治者残害农民的罪恶时,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溢于字里行间。
《杜陵叟》是一首叙事诗。诗一开始,即以第三人称的口气,平平叙述老农的居处及风雨不调的情况。杜陵叟种的是“薄田”,又逢春旱和秋霜,麦苗“多黄死”,禾穗“皆青干”,夏秋两熟均无收获。开篇极言灾情严重,表明农民已面临困境,按理地方官吏应及时向上汇报,可是“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考课,即考核官吏的政绩。为了捞取自己升官发财的资本,地方官吏隐瞒灾情,非但“不申破”,还要“急敛暴征”,逼迫农民“典桑卖地纳官租”,不顾农民“明年衣食将何如”,使农民陷于绝境。可见人祸比天灾更危害人民。由于前面灾情的铺垫,此处仅用两句诗就活画出一个加紧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形象。写到这里,诗人怒火中烧,遂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让杜陵叟自己出面,直接控诉长吏的暴行:“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里四句直下,喷薄而出,足见老农愤怒至极。他痛斥长吏是“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残害人民的本质,使上述贪官的形象更加鲜明可憎,也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诗中最后八句,仍用第三人称,先述“帝心恻隐”“书德音”,以为困厄的农民有了一线生机。殊不知“德音”姗姗来迟,直到“十家租税九家毕”时,里胥(里长)才“手持敕牒牓乡村。”“敕牒”,指免租税的公文。可怜农民这时家中早被搜刮一空。尾句“虚受吾君蠲免恩”,就是说农民空受皇帝这种表面的恩惠,实际上照样交纳租税,并未得到任何好处,所谓的“蠲免”诏令,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这里将“德音”下与“租税”毕相对照,语气虽宛转蕴藉,但讽刺之意昭然若揭。白居易对封建帝王本存有幻想,以为政治上的一切罪恶,都是地方官吏营私所作,皇帝是不知道的。本诗结尾,不仅暴露了“皇恩浩荡”的虚伪,也反映了作者对皇帝的失望,充分说明了农民痛苦的主要根源是“虐人害物”的封建统治者。
本诗夹叙夹议,述说农民的不幸命运。作者身为朝廷命官,敢为农民鸣不平,这是难能可贵的。
《杜陵叟》是一首新乐府诗,作者以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和浅显通俗的语言,尖锐地暴露现实,抨击时弊,表达了对受害者的无限同情。通观全诗,句式多变,换韵频繁,无一奇字僻语,读来上口,明白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评说〕
周咏棠《唐贤小三昧集续集》:“此风至今为烈,读之使人心恻。”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从古及今,善政之不能及民者多矣。一结慨然恩深,可为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