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虎丘》原文与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散文赋《虎丘》原文与翻译、赏析

[明] 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11),重茵累席(12),置酒交衢间(13)。从千人石上至山门(14),栉比如鳞(15),檀板丘积(16),樽罍云泻(17),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18),无得而状(19)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20),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21),妍媸自别(22)。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23),一切瓦釜(24),寂然停声,属而和者(25),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26),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27),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28),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29),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30),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31),飞岩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32),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33),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34),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35)。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36),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37),而病寻作(38);余既乞归(39),恐进之之兴亦阑矣(40)。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41),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42),迟月生公石上(43)。歌者闻令来(44),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45),皂隶之俗哉(46)! 他日去官(47),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48)?



〔注释〕

①本篇选自《袁中郎全集》。虎丘,苏州名胜,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死后葬此山,三日,见一白虎蹲踞其上,故称。②去城,离城。可,约。③邃壑(sui he岁贺),幽深的山谷。④箫鼓楼船,载有乐伎的有楼的游船。⑤纷错,纷乱,错杂。如织,像织布穿梭一样。⑥中秋,阴历八月十五日,中国传统节日。为尤胜,更为热闹。⑦倾城,全城。阖户,全家。⑧连臂,手臂挨着手臂。⑨衣冠,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表示士以上的服装。后来引申指世族、士绅,即上层社会。⑩下迨(dai代),下至。蔀(bu不)屋,指贫苦人家昏暗的房屋。此指贫民。蔀,遮蔽光线之物。(11)靓(jing敬)妆,涂脂抹粉的打扮。丽服,穿着漂亮的衣服。(12)重茵累席,游客们都以茵、席作垫褥,席地而坐。茵、席都是褥席;重、累,指所铺不上一层。(13)交衢(qu 渠),大道,此指上虎丘的大路。(14)千人石,在虎丘半山的一块大石,石面平坦,面积很大,传说南朝梁代有上千人坐在上面听高僧竺道生演说佛法,所以叫做千人石。山门,佛寺的大门。(15)栉(zhi治)比,像梳子齿那样密密地排着。如鳞,像鱼鳞那样密集。(16)檀板,用檀木制成的板,歌唱时用来打拍子。丘积,堆积成了小山丘,极言其多。(17)(zun尊)罍(lei雷),都是酒器。云泻,云,形容多。(18)雷辊(gun滚)电霍,雷轰电闪,形容声音很大、光彩耀眼。辊,车轮快速转动,这里指转动时发出的响声。霍,闪耀。(19)无得而状,无法形容。(20)分曹,分部,指各种不同乐调和唱腔的区分。(21)既陈,既已显现。(22)妍(yan严),美。媸(chi吃),丑。(23)石光,本指敲击石头所发出的火光,此处借指月光。练,白绢。(24)瓦釜,瓦,陶器;釜,古代的锅。这里指敲打瓦釜发出的声音,比喻粗俗的歌唱。(25)属而和(he贺)者,跟着唱的人。和,伴着或接着唱。(26)寸管,一种短小的管乐器。(27)竹,管乐。肉,声乐。相发,互相引发,配合。(28)荇(xing性)藻,水草。此处指月光下的树影。(29)屏息,停住呼吸。这里表示聚精会神地在听。(30)度,按谱歌唱。刻,中国古代计时单位。一刻接近十五分钟。(31)剑泉,又名剑池,在千人石北,终年积水。传说是秦始皇用剑刺虎,误中大石,地陷成池,故名。(32)千顷云,山名。(33)文昌阁,虎丘殿堂建筑之一,祭祀孔子的地方。(34)平远堂,虎丘殿堂建筑之一,已毁。(35)虞山,在江苏省常熟市西北。(36)江进之,名盈科,字进之,桃源(今属湖南省)人,万历年间进士,曾任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知县,著有《雪涛阁集》。(37)祠,祭祀。韦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白乐天,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也曾做过苏州刺史。(38)寻,不久,旋即。作,发。(39)乞归,辞去官职,请求返回故乡。(40)阑,尽。(41)吏,做官。作动词用。(42)方子公,人名,作者的朋友。(43)迟,等候。(44)令,县令,知县。作者自指。(45)乌纱,官帽,此指官。横,专横。(46)皂隶,衙门里的差役。(47)去官,解除官职。(48)识(zhi志),记忆。



〔分析〕

白居易诗云“江南名郡数苏杭”,元初人奥敦周卿《双调蟾宫曲》云“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明代江南进一步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苏、杭二城愈趋繁荣,市民娱乐活动也愈益丰富多采。晚明小品文大家袁宏道和张岱分别以《虎丘记》和《西湖七月半》记下苏、杭市民节日生活的盛况,两篇精美小品堪称艺术的双璧。

中郎曾任吴县令二年,并作诗文赞美吴中的山温水软、风物清嘉。本文即描写了苏州市民中秋月夜虎丘游乐的盛况和虎丘胜景以及自己听曲的感想,文笔优美,为中郎代表作之一。

开篇交待“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实有必要,唯其近城方成吴人游乐中心,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八个字写出了自阊门至虎丘的山塘河中游船往来的热闹景象。而每当有月、有花、有雪的时节,更是“游人往来,纷错如织”,游客益大增。文势一路上扬,至此自然逼出“而中秋为尤胜”,直点本文描写中心即作者感受最深的一天。以“尤胜”喝起,总冒全文,使人急待知其所以“胜”,正是引人入“胜”之笔。

随着“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的铺写,便展开了一幅“虎丘中秋游乐图”的长轴画卷,当依次以城内、阊门、山塘、虎丘一线为序,层层展现,图上满布人物,自“衣冠士女”到“蔀屋”的市井细民,这天“莫不靓妆丽服”结伴郊游,于是阊门内外车马填咽,山塘河里画舫相衔,山塘街上游人如潮。展卷至虎丘,更是“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接着作者着重对虎丘中心“从千人石上至山门”作全景式扫描,这里游人密度是“栉比如鳞”,游人活动是一边饮酒,一边听曲,“檀板丘积,樽罍云泻”,极写唱者之众,饮者之欢。远远望去,“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极言游者之众多,服色之艳丽,声音之轰喧,紧接以“无得而状”四字极言其简直无法形容。这段文字如悬泉飞瀑,喷涌而下,绘声绘色,动人心魄,“中秋为尤胜”已见一斑。

在上段全景铺写场面盛况的基础上,第三段乃集中笔墨专写月夜斗曲的奇特场景,而以“之初”、“未几”、“已而”、“比至”几个表时副词领起四层,一一描绘。前二层当是月亮尚未升起之时,是“粗选”阶段,由“唱者千百”淘汰出“数十人”,由“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到可以看出几十人的“摇头顿足”按节而歌,而作者未加赞词。后二层则不同了,“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虎丘成了月光世界,此时“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千万人唯听“三四辈”演唱,一箫,一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演唱从容,音声和谐,传响山谷,令人心迷魄夺。而“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虎丘宛若琼楼玉宇之仙境,这时最后决胜者“一夫”连“箫板亦不复用”,不借器乐烘托,全凭声乐夺魁。当“四座屏息”之际,只听得“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果然天生嗓音,清美绝伦,而“每度一字,几尽一刻”,吐字运气,舒徐宛转,充分体现出昆曲“水磨腔”“流丽悠远”,“听之最足荡人”(徐渭《南词叙录》)的旋律之美,无怪乎具有“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的非凡效果。“矣”字收煞,意味悠长无尽。这两层文字极为精细美妙,充满诗情画意,意境深邃,而曲声之美,尤使人荡气回肠,得到高雅的艺术享受,作者倾倒之情,尽在不言之中。

月夜斗曲之胜事叙毕,又掉笔写虎丘之胜景。剑泉与飞岩自是“东南丘壑之表”的虎丘之奇观,不可不写,但也许因“前人之述备矣”而一笔带过,“深不可测”、“如削”,简括精确,一语尽之。作者别具慧眼,最欣赏虎丘高处的几个景点,且以三言两语即能概括出各自特色:“千顷云”最高,故可“得天池诸山作案”,又“峦壑竞秀”,因而“最可觞客”,当为虎丘诸景之冠;文昌阁以“晚树尤可观”为佳;而“平远堂”旧址则以视野“平远”取胜:“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虎丘让人高瞻远瞩,是最可贵处,作者审美情趣正自不俗。

末段写以不同身份听曲的感慨。“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县令一来,就把一年一度的市民赛曲盛会冲了,正见官民关系势同水火,故作者深叹:“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因而有“去官”后再来听曲的誓言。“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才得以有“幸”听到如此美妙的唱曲,真正感受到与民同乐的愉快。不受拘束,自由潇洒,这正是公安派首领袁中郎的个性特征,因而也成了其文章之艺术特征。

本篇异于一般山水游记,审美重心不在自然山水,而以最具特色的中秋月夜唱曲为主要审美意向,重在记叙有姑苏民俗风情特征的“文化旅游”的内容。最美的中秋月夜,最美的虎丘名胜,最美的吴人盛会,最美的昆曲演唱,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俱集,因而本文具有独特的时代色彩、地方色彩和公安派散文色彩,比一般游记美文更具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文章构思以中秋月夜的娱乐美为主,以风景美为次,先写月夜听曲,再写白天赏景,运用倒叙法,后又回到听曲感慨,腾挪多姿,使文章有波澜,去平直,有呼应,不松散。

文章前三段运用层层“聚焦”的手法,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之开端异曲同工。从“无日无之”聚到“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再聚到“中秋”,为时间之“聚焦”;从“倾城”到“虎丘”再到“从千人石上至山门”,为空间之“聚焦”;从“唱者千百”到“数十人”再到“三四辈”最后为“一夫”,是唱曲之“聚焦”。如此由面到点,点面结合,点以面为依托,面以点为代表,既照顾周全,而又描绘精深,纵横挥洒,疏密有致,使文章格外增添了广度与纵深感。

〔评说〕

陆云龙《翠娱阁袁宏道文选》:“虎丘之胜,已尽于笔端矣,观绘事不如读此之灵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