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邹阳从梁孝王游。阳为人有智略, 忼慨不苟合【1】, 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 恶之孝王。孝王怒, 下阳吏, 将杀之。阳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 忠无不报, 信不见疑【2】。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 白虹贯日, 太子畏之; 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 太白食昴【3】, 昭王疑之。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 岂不哀哉! 今臣尽忠竭诚, 毕议愿知, 左右不明, 卒从吏讯, 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 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熟察之。
昔玉人献宝, 楚王诛之; 李斯竭忠, 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4】, 接舆避世, 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 而后楚王、胡亥之听【5】, 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 子胥鸱夷【6】, 臣始不信, 乃今知之。愿大王熟察, 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 倾盖如故 【7】。”何则? 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 藉荆轲首以奉丹事; 王奢去齐之魏, 临城自到, 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 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 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 为燕尾生【8】; 白圭战亡六城, 为魏取中山。何则? 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 人恶之于燕王, 燕王按剑而怒, 食以騠【9】;白圭显于中山, 人恶之于魏文侯, 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 两主二臣, 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 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 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 昆弟不能离, 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10】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11】。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吴、越为兄弟【12】, 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13】。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14】,而三王易为也【15】。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16】,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无厌也。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17】;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18】。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19】,堕肝胆【20】,施德厚, 终与之穷达【21】, 无爱于士, 则桀之犬可使吠尧, 跖之客可使刺由; 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22】?然则荆轲湛七族【23】, 要离燔妻子【24】, 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 夜光之璧, 以暗投人于道, 众莫不按剑相眄者【25】。何则? 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 轮囷离奇【26】, 而为万乘器者, 以左右先为之容也【27】。故无因而至前, 虽出随珠和璧, 秪怨结而不见德【28】。有人先游【29】, 则枯木朽株, 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 身在贫羸【30】, 虽蒙尧舜之术, 挟伊、管之辩, 怀龙逢、比干之意, 而素无根柢之容, 虽极精神【31】, 欲开忠于当世之君, 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 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32】。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 独化于陶钧之上【33】, 而不牵乎卑乱之语, 不夺乎众多之口【34】。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 而匕首窃发; 周文王猎泾、渭, 载吕尚归, 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 周用乌集而王。何则? 以其能越挛拘之语【35】, 驰域外之议【36】, 独观乎昭旷之道也【37】。今人主沉谄谀之辞, 牵帷之制【38】, 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39】,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 不以私污义; 砥厉名号者【40】, 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 曾子不入; 邑号朝歌, 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41】, 笼于威重之权, 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 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 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42】,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43】?
【注释】
【1】忼慨不苟合:意气风发不随便迎合别人。
【2】忠无不报,信而见疑:忠心的人没有不得好报,守信的人不会被人怀疑。
【3】太白食昴(mao):太白,即金星; 昴,星宿名,赵的分野。太白食昴,古人认为是赵地将有战事的现象。
【4】箕子阳狂:阳,同“佯”,假装;殷纣王荒淫昏乱,箕子因谏被囚,怕遭祸害,于是假装疯癫。
【5】后:把……放在后面。
【6】子胥鸱夷:子胥,即春秋时伍子胥。鸱(chi)夷,皮口袋。
【7】倾盖如故。倾盖,指两车紧靠着以致把车盖挤歪了。这里指在路上相遇,停车交谈,就好象有多年交情一样。
【8】尾生: 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
【9】駃騠(jue ti),一种良马。
【10】偏听生奸,独任成乱:偏听偏信产生邪恶, 独断独行形成祸乱。
【11】众口烁金,积毁销骨:烁,销,都是熔化的意思。毁,谗言、
【12】意合:情意相合。
【13】朱:指丹朱,尧的儿子。象,舜的后母弟。管、蔡,指管叔、蔡叔。
【14】侔(mou):相等。
【15】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16】子之:战国时燕王哙的相。哙非常信任子之,让位给他,燕国大乱,齐趁机而入。
【17】仇:指寺人披。晋文公为公子时,献公派寺人披去杀重耳,斩去重耳的袖子。后重耳回国为君,吕甥等要杀他,人披又谒见重耳告密,使重耳免于难。此指这件事。伯,霸。
【18】匡:匡正。
【19】情素:真情实意。见(xian),表现出。
【20】堕肝胆:肝胆涂地。
【21】终与之穷达:始终与士同甘苦,共命运。
【22】资:能力。
【23】湛七族:因荆轲一人而使七族被杀。七族,指父之族、姑之子、姊妹之子、女之子、母之姓、从子和妻父母。
【24】要离燔妻子:要离为了刺杀庆忌,而请阖闾砍断他的右手,烧死他的妻子,伪装得罪出走,以取得庆忌的信任。
【25】 眄: 斜视。
【26】 轮困(qun)离奇: 盘绕屈曲的样子。
【27】 容: 雕饰。
【28】 秪: 同“只”。
【29】 游: 推荐。
【30】 羸 (lei): 瘦弱。
【31】 极: 也作“竭”。
【32】 资: 作用。
【33】 陶钧: 古时制陶器所用转轮。
【34】 夺: 受影响而改变。
【35】 越: 超出。挛拘: 固执。
【36】 域外之议: 即不受任何局限的议论。
【37】 昭旷: 光明宽广。
【38】 帷: 指近臣妻妾。制, 制约。
【39】 皁: 同“皂”, 牲口槽。
【40】 砥厉名号: 此指修身立名。
【41】 寥廓之士: 抱负远大的人。
【42】 堀: 同“窟”。薮 (sou), 湖泽。
【43】 阙下: 宫阙之下, 指帝王居处。
【赏析】
古代臣下向皇帝陈言进词所写的奏书与亲朋间往来的私人信件, 均称作“书”。书是古代书信的总称。向皇帝陈言进词的一般称为“上书”。此文即是。
邹阳为人有智谋才略, 意气风发, 又不随便迎合别人。羊胜等人嫉妒他, 就在梁孝王面前进谗言。孝王发怒, 把邹阳下狱并将处死。邹阳悲愤交加, 不甘待毙, 于是奋笔写下这封上书。他列举大量历史故事以表白自己是忠而获罪、信而见疑的, 反复陈情而又巧于辞令。梁孝王看后, 立即放了他, 并把他当做上客。《史记》有《鲁仲连邹阳列传》。
博引史实, 比物连累是本文一大特色。
文章起笔, 一句“臣闻: 忠无不报, 信而见疑。臣常以为然, 徒虚语耳。”便弦外有音。接着, 史实典故纷至沓来; 当初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义气, 替他去行刺秦王; 卫先生竭力为秦国谋划长平的战事。他二人的精诚使天地发生异常,“白虹贯日”、“太白食昴”。然而, 如此信义却不能被两位君主所了解。从前玉人卞和献宝,楚王反而砍了他的脚; 李斯尽忠, 胡亥却处之以极刑。箕子假装癫狂; 接舆逃避人世, 皆因怕遭受此种祸患。比干极力进谏,被商纣王挖出心脏,伍子胥谏阻伐齐,被吴王杀死,装进皮袋扔入江中。邹阳连举古人为例,申说自己“忠不报,信见疑”的切身之痛,希望梁王能体察自己的忠信。
第二段,先引用一句俗语“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什么原因呢?作者指出这就是相知与不相知的缘故。进而继续旁征博引史实。樊於(wu)期因被谗害逃到燕国,秦始皇出重金买他的头。荆轲要刺秦王,樊自刎,让荆轲用他的头骗得秦王的信任,而得以行杀秦王。王奢从齐国逃到魏国,登上城墙自杀,使齐军撤退而保住了魏国。作者认为,他们因为非常仰慕燕丹,魏君的义气,所以虽与燕、魏不是旧友,却情愿为之效死。邹阳举此二人的故事,用意是不言自明的。他感到似乎还有可言者,于是又举了苏秦对燕国的忠实,白圭勇敢助魏的例子,再次强调相知的重要。臣对君如此忠诚不二,有道明君如何呢?邹阳又信手举出二例:燕王,魏王在别人说苏秦和白圭坏话时,一个按剑发怒,赐之食骏马;一个赐之夜光璧之宝。臣主肝胆相照,假话也使他们变不了心。邹阳在此对自己忠而获罪,信而见疑的遭遇未置一词,对即至的杀身之祸似乎也并不在意。其实并非如此。当年邹阳去吴奔梁,作了梁王的新属,所以强调“倾盖之故”;叙述樊於期、王奢等人的故事,目的在于借此向梁王表白自己“慕义无究”。自己因羊胜等人进谗言而下狱,此处举燕王、魏王不为“浮辞”所动的榜样,旨供梁王为鉴。至此,邹阳博引史实陈情的苦心,读者已渐有所悟。
紧承上文,“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说明“浮辞”正是由此而产生的。从前司马喜,范雎都受到迫害,但由于他们深信自己的计划一定能实现,抛弃了朋党的私情,所以分别入相封侯。然而他们自己却不能避免嫉妒者的诬毁。申徒狄投雍水而死,徐衍抱石自沉于海,因他们不被世人宽容。当初百里奚、宁戚的地位低微,可秦穆公、齐桓公却把国家大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这不是因为听了左右人的进言,而是他们君主之间心有同感,如胶似漆般不可分离。由此,邹阳得出结论:“偏听生奸,独任成乱”。当初,孔子、墨子虽然能言善辩,但不能使自己免遭谗毁。正反对照,说明君主不能“惑于众口”,再次论证了君臣相知,君臣相合的重要。
接下去邹阳指出,圣明君主能功业覆盖天下,是因为“欲善无厌”“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商鞅的主张使秦国强大了,但他却死于车裂;文种的计谋,使越王勾践打败了强劲的吴国,但他却被害。正因这样,孙叔敖三次离开令尹的官位也不悔恨;於陵子宁愿帮人灌园,也不去做官。这些典故又一次证明了“忠而不报,信而见疑”只是一句空话罢了。只有当今君主确实去掉骄傲之心,与为臣的能够披肝沥胆,开诚相见才能建立“覆于天下”的功业,也才能使荆轲、要离一类的勇士为君王的功业赴汤蹈火, 在所不惜。连篇的博引, 连累的典故, 紧扣住自己忠而获罪, 信而见疑的不平, 生发得人情人理, 文章可以说做足了。
然而, 邹阳仍意犹未尽。终究是大祸临头生死在即啊! 他又通对一正一反的两个比喻, 再次掀起波澜, 又一次强调指出君主“不牵乎卑乱之语, 不夺乎众多之口”的重要性, 而且再举秦始皇、周文王一反一正的两件史实为证。据此, 邹阳发出深深的怨语“今人主沉谄谀之辞, 牵帷之制, 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怎不令忠信之士愤慨。行文至此真是借古喻今, 绵里藏针。
文章终结处, 邹阳又以“胜母”里、“朝歌”邑的典故, 说明修养品德入朝的人, 不以私心污辱仁义; 磨炼操行爱惜名声的人, 不以私利来伤害品行。然而, 卑躬屈节, 专门会奉承谄谀之辈, 容易得到主上的亲近。贤士们只有无声死在山林草泽罢了, 有谁会竭尽忠信报效朝廷呢? 这直言陈衷并带有反诘之意的结尾, 不能不令梁王掩卷沉思: 假如错杀邹阳, 必寒天下之士的心, 五霸三王之业无望。邹阳晓以利害, 恰中梁王之心, 这也正是邹阳获释的重要原因。
全文所引史实典故近四十处之多, 而在这只有一千六百字左右的文章中, 却能运用得左右逢源, 毫无堆砌之感。
立言得体, 巧于辞令是本文又一特色。
书信是写给别人看的, 有其特定的对象。在封建社会中, 尊卑长幼之间, 等级森严, 界限分明。因此立意措辞要根据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态度和语气口吻。这篇上书是邹阳在狱中所写, 出言不慎, 随时有赴黄泉之危。所以全文虽剖事析理、博引史实, 雄辩有力, 势同破竹, 但却措辞谨慎, 辞令巧妙, 立言得体。
文章开始, 引用荆轲、卫先生不被燕太子丹和秦昭王信任的史实, 对“忠无不报, 信而见疑, 常以为然, 徒虚语耳”进行了初步论证以后, 便直言恳请梁王“熟察”自己的忠信, 不要轻易被左右蒙蔽。邹阳下狱并将被处死, 决策人是梁王, 但“左右不明, 卒从吏讯”两句, 一下子把责任推到了臣下的身上。语意婉转, 使梁王把上书读下去不会形成障碍。
因梁孝王听信羊胜等人的谗言, 对邹阳心有余怒, 这时直说则不利;因而, 用大量篇幅反复说明知人与不知人的区别, 而且一再强调知人须不“惑于众口”, 不“移于浮辞”, 由此动摇梁孝王对谗言的信赖。
全文援古喻今, 尽管通篇都在作自我表白, 但直接给读者的感觉却是为梁孝王建功立业操心, 正投梁王所好。作者善于把握这一关键, 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汉书·艺文志》把邹阳列为纵横家确实有道理, 因为读者会从这篇《狱中上梁王书》中体味到战国游说家的风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