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林纾·黜骄
盛生骄【2】,骄生闇【3】,闇生决【4】。骄闇之人,而护之以决【5】,授之柄者必无幸矣【6】。安石明古而不明势【7】,未成而败;商鞅明势而不明祸【8】,既成亦败。安石学邃【9】,商鞅术胜【10】,然肥秦而秦甘其诛【11】,富宋而宋倖其去【12】。骄其学、术显【13】,违于人情也。以王商而违人情,犹莫全其身【14】,矧非王商而欲愚聋天下【15】,悉就我闇【16】,得乎【17】?明者之行决【18】,事后或有所冀【19】; 闇者之行决, 莫冀矣。富贵者无勋业【20】, 可也; 求勋业以固吾富贵【21】, 喜事之小人至矣。匿欲者言义必工【22】, 浅谋者论事易动【23】。以其术贡之骄闇【24】, 犹试火于枯菅【25】, 沃盥于湿壤也【26】。国无政而令骄闇者得行其志【27】,吾属虞矣【28】!
【注释】
【1】 黜 (chu): 贬斥。骄: 骄傲, 妄自尊大。
【2】盛: 兴盛, 盛大。这里指职高位显。
【3】 闇 (an): 同“暗”, 愚昧不明事理。
【4】决 (jue): 判断, 这里指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
【5】 护之以决: 用自以为是来回护自已的妄自尊大和愚昧。护: 回护从前的错误。
【6】 授: 交给。柄: 权柄。
【7】 安石: 王安石 (1021——1086), 北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 号半山, 抚州临川 (今江西省抚州市) 人。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时被任命为宰相, 推行新法, 以期富国强兵, 缓和阶级矛盾。但却触动了大官僚地主豪商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终于被迫辞职, 新法全部废弃。明古而不明势: 通晓古代治国之道而不了解当前形势, 这是指王安石不顾大地主官僚的反对, 坚持推行新法。
【8】 商鞅: 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 后入秦。秦孝公任用他两次实行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奠定了秦国富强和统一中国的基础。被封于商, 号商君。因新法限制了贵族特权, 遭到贵族的嫉恨、秦孝公死后, 商鞅被贵族诬害, 车裂而死。
【9】 学: 学问。邃 (sui): 精深。
【10】术: 手段、策略。胜: 优越、佳妙。
【11】 肥秦: 使秦国强大。甘其诛: 甘愿把他杀掉。
【12】 富宋: 使宋富强。倖其去: 庆幸他的去职。倖同“幸”。
【13】骄其学、术显: 因其学、术成就显著而妄自奠大。
【14】 犹: 尚且, 还。莫全其身: 不能保全他们自身。
【15】 矧 (shen): 何况。非王商: 不是王安石、商鞅 (那样学、术成就显著的人)。欲愚聋天下: 想要使天下人愚昧、暗于听闻。
【16】悉: 全, 都。就我闇: 和我一样不明事理。
【17】 得乎: 能行吗?
【18】明者:明白事理的人。行决:行动果断,这里指一味照自己的意思行动。
【19】事后或有所冀:(一时行不通)事后或许有希望。冀:希望。
【20】富贵者无勋业,可也:享有富贵的人,不再追求有什么功劳,还可以安享富贵。
【21】求勋业以固吾富贵:享有富贵的人,还要追求功劳以便使自己的富贵更加巩固。
【22】匿欲者言义必工:把自己的欲望掩藏起来的人,嘴上讲起“义”来一定很擅长。
【23】浅谋者论事易动:谋略肤浅的人谈论事情,什么都容易办。
【24】以其术贡之骄闇:把他们的伎俩献给骄闇之人。其:指匿欲者和浅谋者。贡:进献。
【25】犹:就像是。枯菅(jian):枯干的菅草。
【26】沃盥(guan):浇水洗手。
【27】国无政:国家得不到正确治理。
【28】吾属虏矣:我们这些人都要做俘虏了。
【赏析】
这是一篇用文言写的杂文。它的中心思想,正如标题所表明的,是贬斥骄傲、妄自尊大。这一思想在文章中是通过对骄傲、妄自尊大给个人及社会、国家造成的危害来表达的。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论述骄傲的产生及其危害。文章用“盛生骄”点明一个人骄傲、妄自尊大的毛病,往往是由于“盛”,即职高位显或取得某些成功之后产生的。接着指“骄生闇,闇生决”,意即一个人如果骄傲了,就会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又会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文章在做了这样的分析之后,便做出了一个论断:“骄闇之人,而护之以决,授之柄者必无幸矣”,就是说,一个人骄傲、妄自尊大,不明事理,再加上自以为是,如果他掌握了权柄,本人一定会遭到不幸。接着就用历史上王安石、商鞅因“骄”而败的两个著名事例来对这个论断加以证实。在作者看来,这两个人都是盛、骄、闇、决四者俱备。两个人都处于很高的地位,这是他们的“盛”;两个人的变法主张在当时都曾遭到激烈的反对,但两人都坚持自己的主张至死不悔,这是他们的“骄”和“决”;两个人,一个“不明势”,一个“不明祸”,这是他们的“闇”,因此虽然从变法事业来说一个“未成”,一个“既成”,但从个人结果说却都“败”了。跟着作者指出两个人的悲剧:“安石学邃,商鞅术胜,然肥秦而秦甘其诛,富宋而宋倖其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呢?作者认为,这是由于“骄其学术显,违于人情也”,即他们以自己学、术成就的显著而骄傲,自以为是, 不通“人情”, 回应前文“授之柄者必无幸矣”的论断, 强调了骄傲对个人的危害。从文章本身说, 作者在这里的论述是可以自洽的, 也可以说是雄辩的。但作者把这完全归结于他们的骄傲, 显然是不全面的。从根本上说来, 王商个人的结局, 正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结果, 而不单单是个人性格和作风的问题。第二层, 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论, 论述骄傲对一般人, 特别是对既无学术成就, 却又无休止地追求权势的人的危害, 给这种人敲响了警钟。这层首先用“以王商而违人情, 犹莫全其身,矧非王商而欲愚聋天下, 悉就我闇, 得乎”的递进性反问句承前提出问题, 指出象王商那样学、术成就显著的人, 如果骄傲尚且“莫全其身”, 何况没有王商那样的学、术成就, 又妄图“愚聋天下, 悉就我闇”的人呢?这里用反问句式, 作者的意思本来已经说明白了, 但为了把问题讲得更清楚, 意思更肯定, 所以接下来再做一个明确的论断:“明者之行决, 事后或有所冀; 闇者之行决, 莫冀矣”。这里本意是要讲“闇”, 却先讲“明”, 以“明”陪衬“闇”, 就特别强调了如果不明于事, 再加上自以为是, 一意孤行, 就什么事也不会搞成。为什么? 文章接下来做了分析说明。作者认为, 盛骄闇决之人, 为了维护自己已取得的富贵, 往往会无休止地去追求“勋业”, 这就给“喜事之小人”投机钻营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小人常常以伪善的面孔出现, 把自己卑鄙的私欲掩藏起来, 却用动听的言辞大讲什么“仁义”, 用他们肤浅的谋略蛊惑人心。而盛骄决之人对他们这一套又最容易接受, 这就象是“试火于枯菅, 沃盥于湿壤”。这样的两种人搅在一起, 当然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最后, 第三层, 作者更进一步指出, 一个国家, 如果政治不清明, 使盛骄闇决之人掌了权, 那么, 这个国家就会败亡, 人民就会遭殃。
从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本文在写作上有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 全文围绕中心, 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 结构严谨, 逻辑性强,有较强的说服力。文章用标题鲜明地揭示全文的中心论点, 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首先用王安石、商鞅两个实例阐明即使本人“学邃”、“术胜”, 但如果盛、骄、闇、决, 就连自身也不能保全; 接着深入一层, 进而阐明,一个学、术成就不如王商的人, 如果盛、骄、闇、决, 还妄想“愚聋天下”, 后果就更不堪设想; 最后, 再深入一层, 指出盛、骄、闇、决会使国家败亡, 人民遭殃, 从对国家、民族的影响上来论述骄傲的危害。由于文章论点鲜明, 论证有力, 令人心折膺服。
第二, 句式整散相间,错落有致。语意深刻, 语气连贯, 语言的表现力强。所谓整句, 就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 所谓散句, 就是结构不同, 句式多样的一组句子。如文章的第一层, 开头“盛生骄, 骄生,闇生决”, 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 以“盛”字透出“骄”字, 又用“闇”,“决”洗发“骄”字,以“骄”字为中心,既阐明了“骄”的根源,又讲清了盛、骄、闇、决四者的关系,语意非常深刻,而且三个短句用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口气说出,有着连弩骤发,不可遏制的气势。接着用“骄闇之人,而护之以决,授之柄者必无幸矣”这样的散句做出论断。接下来,引用王商前车之鉴证明这个论断,又用“安石明古而不明势,未成而败;商鞅明势而不明祸,既成亦败”,“安石学邃,商鞅术胜”,“肥秦而秦甘其诛,富宋而宋倖其去”这样三组对偶句,相关而有区别地介绍了两个人的情况及因“骄”而“败”的悲剧。然后又用“骄其学术显,违于人情也”的散句,对这个悲剧加以评论,强调地指出“骄”对人的危害。这样整句和散句交错运用,使得语言既严肃整齐,又避免了单调呆板。
文中用整句表达深刻语意的地方很多。如用“匿欲者言义必工,浅谋者论事易动”,一组对偶句揭穿了小人们惯用的伎俩;“试火于枯菅,沃盥于湿壤”一组对偶句,用比喻的方法揭示了小人的伎俩在骄闇之人面前极容易得逞,两者往往是一拍即合。设譬取喻妙造自然,发人警醒。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