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卜居》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文·卜居

《楚辞》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1)。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2),心烦虑乱,不知所从(3)。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4):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5)。詹尹乃端策拂龟6 ,曰: 君将何以教之(7)?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 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8)? 宁诛锄草茆(9),以力耕乎; 将游大人以成名乎(10)?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11),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12),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唲、以事妇人乎(13) ?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苇、以絜楹乎(14)?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15),将泛泛若水中之凫(16),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17)? 宁与骐骥亢轭乎(18),将随驽马之迹乎(19)? 宁与黄鹄比翼乎(20),将与鸡鹜争食乎(21) ?此孰吉孰凶(22)、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23):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24); 黄钟毁弃(25),瓦釜雷鸣(26); 谗人高张(27),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28),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29) :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知有所不明; 数有所不逮(30),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31)

〔注释〕(1)放:放逐。见:朝见,亲近楚王。(2)谗: 谗人,奸佞之人。(3)所从:所往,引申为怎么办。(4)太卜: 官名,为卜筮官之长,掌王家吉凶占卜事。郑詹尹: 人名。按,这是作者假设的人名,詹尹是多言的官之意。(5)因: 由,通过。(6)端策:将蓍茎摆整齐。拂龟: 将龟甲拂拭干净。蓍茎和龟甲是占卜用的器物。古代卜则不筮,筮则不卜,没有两样并用的,可见是虚构的设词。(7)何以教之: 有何见教,有什么问题。(8)宁: 应该。悃悃款款: 诚恳尽心。朴: 质朴,老实。将: 还是。劳:逢迎。斯: 以。(9)诛锄: 锄除。茆: 同“茅”,指杂草。(10)游: 游说,交游。大人: 贵人。(11)讳: 隐瞒,说假话。(12)高举: 远离世俗。真: 纯洁(的本性)。(13)哫(zu)訾(zi) : 以言求媚,察颜逢迎。栗斯: 畏葸戒惧貌。斯是助辞,“栗斯”犹“栗然” 。嚅(ru)唲(er) : 强装笑脸以表顺从之状。事: 侍候。妇人: 指楚怀王宠妃郑袖。(14)突梯: 滑汰,油滑。滑稽: 模棱两可,圆转自如。脂:肥泽。韦: 柔软。絜楹: 将木柱削光磨圆,铲去棱角,喻圆滑而无个性。(15)昂昂: 挺奋状。千里之驹:奔驰超群的骏马。(16)泛泛: 随波漂流貌。凫: 野鸭。(17)偷: 苟且。(18)骐骥: 骏马。亢:通“抗”。轭:车辕前横木。亢轭: 意为并驾。(19)驽马: 劣马,疲敝之马。迹:犹后尘。(20)黄鹄: 一飞千里的大鸟。比: 并。(21)鹜: 鸭。(22)孰: 何。凶:不利。(23)溷(hun)浊: 混乱,黑白不分。(24)钧:三十斤为一钧。(25)黄钟: 古乐十二律之一,声调最宏亮,代表堂堂正正之音。此指庙堂中音律合于黄钟的乐钟。(26)瓦釜: 陶质的锅。(27)高张: 趾高气扬。(28)吁嗟: 叹息声。默默:意同“墨墨” ,犹言天下一片漆黑。(29)释策:放下蓍草。谢: 辞谢。(30)知: 通智,智慧。数:定数,指占卜所能求得的吉凶征兆。逮: 及。(31)诚: 实在。知: 预见,解决。

〔鉴赏〕 “卜居”义即“卜处” ,古代“居”、“处”同义,故《易·系辞》 “上古穴居而野处” ,两字是同义互文。因此,此篇题目“卜居” 的意思,就是请教处世的方法。

汉人王逸编的《楚辞章句》,将本篇列为屈原的作品。但屈原作品见于《史记》本传的,只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等五篇; 《汉书·艺文志》载屈赋二十五篇,王逸定为屈原作的有《离骚》、《天问》、《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远游》、《卜居》和《渔父》,篇数和《艺文志》相同。可是《卜居》、《渔父》两篇,体裁、风格都和《离骚》、《九歌》等篇不同,历来不少研究《楚辞》的学者都表怀疑,认为系后人根据屈原生平所仿作。但也只是据风格、文气和推理而得,所以迄无实据可作定论。

虽然难以肯定本篇确是屈原的作品,但内容是和屈原的性格和情操吻合的。文中的屈原与太卜郑詹尹的问答显然是一种假设,其实是愤世嫉俗的屈原的一篇内心独白。是随波逐流、谄媚取宠以苟且偷生呢,还是保持高尚纯洁的本性、与世俗抗争而独行其是呢?屈原心里早已有了结论,他不过是借与卜者的问答揭露那些趋炎附势、蝇营狗苟的卑污的灵魂,并以自己所向往的高洁的志行与之对照罢了。他所谓 “余有所疑” ,其实是一句充满愤慨的言辞: 在如此黑白昭彰、是非分明的对照下,何以世人能容忍那种卑劣颓败的行径,而对洁身自好、羞于同流合污的 “廉贞” 之士,却毫不理解呢?

这种颓败混浊的世风,正是屈原悲剧之所由生,也是行将覆亡的楚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屈原的控诉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

全篇的重点,因此就是屈原所卜的一大段,亦即他列举正反两种行为作对比的一系列排句。从“吾宁悃悃款款”至“谁知吾之廉贞” ,是全篇正文,每句用脚韵。如“忠” 、“穷” 、“耕” 、“名”、“身”、“生” ……等。换韵自由,句法或对偶,或长短不一,但仍保持着自然的谐和的音律。正文前的数行有如辞赋的序,末尾数行有如辞赋的乱。看来没有法度,而法度自在。

本篇和《渔父》所设的主客问答体,以及排偶自由,前后不用韵的格式,为《离骚》、《天问》、《九歌》等屈原其他作品所未有,但常为后来辞赋作家所仿效。相传为屈原弟子的宋玉的《风赋》,汉代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等,都使用这一格式。延至六朝的小赋、唐宋的散赋,也常有用主客问答和韵散兼行的体例,因此,本篇在赋体的发展史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