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苏轼·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③。顾安所得酒乎④?”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⑤。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⑥,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⑦。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①是岁:这年。承前赋而言,指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十月之望:农历十月十五。雪堂: 作者在黄冈县城东所建的住所。堂在大雪中落成,四壁均画雪景,故此命名。临皋: 临皋亭,在黄冈县南长江边。作者初到黄州时,寓居定惠院,后迁居于此。②黄泥坂: 在黄冈县东,是雪堂、临皋亭之间往来必经之路。③松江: 江名,今江苏吴淞江。鲈: 产于松江,此鱼四腮,无鳞,味极鲜美。④安所: 什么地方,从哪儿。⑤摄衣:撩起衣服。古人衣长,故登高必须提起衣服的下摆。履巉岩: 走上险峻的山崖。披蒙茸:拨开丛生的野草、灌木。踞虎豹: 踞坐在状如虎豹的石头上。虬龙: 状如虬(有两角的龙)龙盘曲的古木。鹘 (hu): 一名隼,猛禽类,俗称所谓崖鹰者。冯 (feng) 夷: 河伯,传说中的水神名。⑥羽衣: 道士的道服。蹁跹 (pianxian): 状如舞蹈的旋行貌。⑦寤(wu): 睡醒。
【译文】 这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白雪堂步行,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随从我,路过了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木的叶子全部脱落。人的影子倒映在地面,仰头一看,明月当空。大家回头观看,欣赏夜间景色,一边走一边唱,互相酬和。
不久,我叹息说: “有了客人却没有美酒,有了美酒又没有佳肴。月色银白,微风清和,如何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 客人说: “今天傍晚,举起网来捕得一条鱼,大嘴细鳞,形状像松江的鲈鱼。但是哪儿能得到酒呢?” 回家跟妻子商量这件事。妻子说: “我有一斗酒,收藏很长久了,预备着等待你随时的需要。”
于是携带着酒和鱼,又游览于赤壁的下面。江里的流水发出声响,江岸峭壁陡立,高达千尺。山显得高了,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了,礁石显露了。时间没隔多久,然而江山的面貌再也不认识了! 我就撩起衣服上岸,登上险峻的山崖,拨开丛生的野草、灌木,踞坐在状如虎豹的石头上,爬上形如虬龙盘曲的古树,攀登鹘鸟巢居的悬崖壁上,下看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不能随从我到这里。我划然地长啸一声,草木震动起来,高山共鸣,深谷回应,风吹起来,江水涌流。我也忧愁悲伤,严肃恐惧,害怕得不可再停留了。我返回转来登上船,船放在水流中央,任凭它随便飘流,停在哪里就歇息在哪里。
这时候将近半夜,四面环顾,寂静寥廓。刚巧有一只白鹤,从东飞来,横过江面,翅膀像车轮一样,尾部羽毛像黑色的裙子,前面羽毛像白色的衣衫,戛然地长叫一声,拂过我的船向西方飞去。
一会儿客人离去,我也就回家睡觉了。梦见一位道士,身穿羽衣道袍,蹁跹起舞,走过临皋的下面,向我拱手施礼,说: “赤壁的游玩快乐吗?” 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 我知道你的情况了! 昨天的夜里,又飞又叫拂过我船边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一笑,我也惊醒了,开门看他,不见道士去处。
【鉴赏】 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苏轼第一次泛游赤壁。同年十月,苏轼再次游览赤壁。两次赤壁之游的“赋”有何异同呢?相同之处是: 两赋中都设有虚拟的“主”与 “客”; 两赋都具有诗情画意。不同之处是: 前赋写的是初秋季节,字字秋色; 后赋写的是初冬季节,句句冬景。前赋写水光月色,气氛安谧幽静,令人赏心悦目; 后赋写山,除了写 “复游于赤壁之下”,还写了 “履巉岩”,渲染了 “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的阴森气氛。一样风月,两种境界。
这篇赋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复游赤壁的雅兴及其游中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白鹤化成的道士的对话与幻觉。总之,它反映了苏轼无力面对现实社会,企图超尘绝俗,飘然离世的思想感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