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刘基·卖柑者言》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古文观止·刘基·卖柑者言

杭有卖果者【1】,善藏柑,涉寒暑不溃【2】,出之烨然【3】,玉质而金色【4】;剖其中,乾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5】,将以实笾豆【6】、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乎【7】?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8】, 吾赖是以食吾躯【9】。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10】,洸洸乎干城之具也【11】,果能授孙、吴之略耶【12】峨大冠,拖长绅者【13】,昂昂乎庙堂之器也【14】,果能建伊、皋之业耶【15】?盗起而不知御【16】,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歝而不知理【17】,坐糜廪粟而不知耻【18】。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19】,孰不巍巍乎可畏【20】,赫赫乎可象也【21】!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22】,岂其忿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23】?



【注释】

【1】杭:杭州。

【2】涉:经历。溃:腐烂。

【3】烨(ye)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4】 四部丛刊本《诚意伯文集》卷七,在“玉质而金色”一句下是:“置于市, 贾十倍, 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 剖之, 如有烟扑口鼻, 视其中,干若败絮。”质: 质地。败: 破旧。

【5】 若: 你。市: 卖。

【6】 笾 (bian) 豆: 古代盛果品的器皿。竹编笾, 木制为豆。

【7】 炫: 夸耀。瞽 (gu): 瞎子。

【8】 业: 从事。

【9】 食 (si): 同“饲”, 供养。

【10】 虎符: 虎形的兵符, 古代调遣兵将的凭证。皋比 (pi): 虎皮。此处指将帅坐的虎皮椅子。

【11】 洸(guang) 洸: 勇猛、威武的样子。干城: 捍卫国家。

【12】 孙吴: 指春秋战国时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和吴起。

【13】 峨: 高耸。绅: 大带子。高冠、大带都是文官的服饰。

【14】 昂昂乎: 气度不凡的样子。庙堂: 指朝廷。

【15】 伊皋: 指伊尹和皋陶, 都是先古的贤臣。

【16】 御: 驾驭。

【17】 歝 (du): 败坏。

【18】 糜: 耗费。廪粟: 公粮。

【19】 醇醴: 美酒。饫 (yu): 吃饱。肥鲜: 油腻而美味的食物。

【20】 巍巍: 高大, 神态威武。

【21】 赫赫: 显赫威武的样子。可象: 可以为后人效法。

【22】 东方生: 即东方朔。字曼倩, 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 常用诙谐的话讽谏汉武帝的过错。滑 (gu) 稽: 能言善辩。

【23】 托: 假托、假借。



【赏析】

刘基 (1311——1375), 字伯温, 青冈 (今浙江省青冈县) 人。元末进士, 做过官, 后隐居著书。朱元璋起兵平定浙东后, 他被征聘为谋臣, 协助朱元璋统一天下, 并参预议定明初的典章制度, 官至御史中丞 (中央监察机构的长官), 封为诚意伯。晚年退休, 遭朱元璋的疑嫉, 忧愤而死。

刘基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 但也兼擅诗文。他的散文风格古朴, 一些寓言、讽刺性作品较有社会意义。著有《诚意伯集》。《卖柑者言》就选自 《诚意伯集》。

《卖柑者言》是一篇寓言。它假借一个卖柑人的议论, 痛斥元末那些文臣武将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昏庸、欺世盗名之徒, 意在要求改革吏治, 选贤举能。

所谓寓言,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通过说故事来阐明道理。这在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社会上就流行着一种喜欢讲寓言的风气。人们要想说明一种道理,往往借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达。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刻舟求剑”等寓言,就是那时产生出来的。这种风气也影响了哲学家,他们也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明自己的理论。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特别是庄子,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都编织进去了一些生动的寓言,使他们的文章增色不少。

寓言既然是通过说故事来阐明道理,因此,事与理结合得必须十分自然、密切。不然的话,那就很难起到事中见理,寓理于事的作用。寓言故事还必须生动新巧,不然的话,也就难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卖柑者言》不论在事理的结合上,还是在故事的构思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寓言。

《卖柑者言》共分三段:第一段是事,第二段是理,第三段是结论。讲事是为了提出问题,讲理是为了回答问题,结论是为了点明主题。

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讲故事把问题提出来的呢?是先正面叙述,再反面描写,通过正反两面的对照,便把问题提出来了。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这是正面叙述。

柑,即甜橙,是一种鲜果。鲜果是不容易保存的。可是,杭州有一个卖果品的人却很善于保存柑,他不仅能使柑过一冬一夏,即过一年都不溃烂,而且它皮坚如玉,色黄似金,样子还很鲜丽。卖价高出十倍,人们还相争购买,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卖柑的人是怎样保存的?

当人们正急于弄清楚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作者把笔锋一转,却从反面描写起柑的情况来了。“剖其中,干若败絮”。真是大出意外!原来外表那么漂亮的柑,内瓤却是如此之糟糕。一正一反,波澜起伏,两相对照,便把问题提出来了:“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问题提得好,这不仅是买柑的人要问的问题,连读《卖柑者言》的人,也会提这样问题的。是啊,这骗人的勾当干得也太过分了。

问题提出来以后,就要回答问题了。第二段就是回答问题的,也是要阐明道理的。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闻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这样回答问题,岂非咄咄怪事!回答问题时尽管面带笑容,可是,话却是够噎人的了:一则直言不讳地说:作这样骗人的买卖已经多年了;再则理直气壮地声称:就是赁这骗人的勾当来谋生的;三则还反唇相讥的质问道:我卖柑,人买柑,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什么, 为什么单单满足不了您呢?“所”, 指心意。 文章至此, 又是一个起伏。

骗人的有理, 受骗的反而遭到了质问,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没有这样的道理卖柑人怎么敢于这样回答问题呢?

“世之为欺者不寡矣, 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原来如此! 世上骗人的人既然那么多, 人家可以行骗, 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不仅于此,在世上行骗的还不是一般的人, 而是一些掌握国家命运的大人物:“今夫佩虎符、 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果能授孙吴之略耶?”这是武将。“佩虎符”: 即身系兵符。“坐皋比”: 即坐在虎皮椅上。“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即雄赳赳的样子很象是保国御敌的将才。“果能授孙吴之略耶?”言外之意就是说, 他们就不懂得孙吴用兵的谋略。“峨大冠、 拖长绅者, 昂昂乎庙堂之器也, 果能建伊皋之业耶?”这是文臣。“峨大冠”: 即戴着高耸的帽子。“拖长绅”: 即腰系着很长的带子。“昂昂乎庙堂之器也”: 即气宇轩昂, 样子很像是朝廷的栋梁之材。“果能建伊皋之业耶?”言外之意就是说, 他们不能建立像伊尹、 皋陶那样的功业。 那么, 他们会干什么呢?“盗起而不知御, 民困而不知救, 吏奸而不知禁, 法歝而不知理, 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原来他们只会不知羞耻地坐享俸禄! 从外表上来看这些人,“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但究其实质, 又何尝不是“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也哉!”这比起卖柑的勾当来, 是谁“甚矣哉为欺也”?无怪乎卖柑人最后要问了:“今子是之不察, 而以察吾柑”? 这一问, 就把 《卖柑者言》所要阐明的道理, 全部问清楚了。

最后是结论:“予默默无以应。 退而思其言, 类东方生滑稽之流。 岂其忿世嫉邪者耶? 而托于柑以讽耶?”《卖柑者言》就是出于愤世嫉邪, 假借卖柑这样一个故事对那些“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的文臣武将们进行讽刺的! 这就是这篇寓言的主题。

文章寓意是很深刻的, 它尖锐地揭露了元末社会的腐败, 吏治的堕落。

文章的构思新巧, 譬喻生动, 波澜起伏, 层次鲜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文章中使用了许多设问句和排比句, 颇具匠心。 例如,“将以实笾豆,奉祭祀, 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乎?”这是上当受骗后发出的气愤的质问。“而独不足子所乎?”“而独我也乎?”这是蒙受委屈后反唇相讥的诘问。“果能授孙吴之略耶?”“果能建伊皋之业耶?”这是意在进行讽刺的明知故问。 特别有意思的是最后的两句问话:“岂其愤世嫉邪者耶? 而托于柑以讽耶?”通篇文章, 不就是由于愤世嫉邪, 从而假借卖柑人的嘴来进行讽刺的吗? 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句, 而要用问句呢? 所以用设问句是为了表明作者的推测, 推测的对与否, 自然和卖柑人是无关的。 这既表明了作者不愿意把自己的主观推测,强加在别人的头上,这是作者的谦虚。而谦虚是具有更大征服人心的力量的。同时也表明了故事的真实性,故事的真实性不受怀疑了,那么,它的讽刺价值便是不可动摇的。由此可见,作者是多么善于用笔。

排比句也大大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情色彩。如第三段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读起来真像黄河决堤,一泻而下,把那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臣武将们的丑态——罗列出来,像是指着他们的鼻子在数落他们,淋漓尽致,一览无余。这,都是这篇寓言的精到之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