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真伪》原文|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沈括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2,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3,窃摹一本4,以献文潞公5,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6。而坐客墙进7,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8?今日方知身孤寒9。”

1本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标题为选注者所加。2学士:古代掌管文字撰述的官员。3从事:地方军政长官延用的助理人员。尝:曾经。4窃摹:私下临摹。5文潞公:文彦博。北宋大臣,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封潞国公。6具:同“俱”。白:告诉。7墙进:形容众人一起进逼的阵势。8伸:表白。9孤寒:家世寒微,无可依恃。

【析点】 鉴定古书画的真伪的确是门大学问。真正高明的鉴赏者,大都集收藏家、书画家、鉴赏家于一身。文中的李世衡就是这样的。有人“窃摹”一晋人墨迹,手段极为高明,但最终还是为他的慧眼所识破。无奈众人一口咬定潞国公所收为真迹,他所收反倒为摹本。这若说穿了,只在于潞国公位高势大,众人极尽溜须拍马、曲意逢迎之能事。想来潞国公出示所谓“真迹”时,一定是得意洋洋的,而世衡之举不免让他当众出丑,所以他索性一言不发。在这般虚伪的人情、人心面前,李世衡再独具慧眼又能奈之何? 难怪他发出如此深沉的慨叹:“彼众我寡,岂复可伸? 今日方知身孤寒。”

在一幅古人墨迹前,“身孤寒”者的真话尚不被取,其他要事,更何“可伸”? 沈括这则笔记的记述,其意义是绝不仅仅局限于书画鉴赏的。

沈括并非文学家,《梦溪笔谈》也非文学作品,但沈括的记述决不乏生动精彩处:李世衡“一见”墨迹大“惊”的神情,反映了他此刻种种的内心活动——文彦博的墨迹从何而得? 莫非自家的藏品已丢失?他“急令人归取,验之”,又显出他的沉着、细致、不贸然发问。特别是“墙进”一辞用以形容众人一窝蜂似的进逼之势,可谓传神之笔,令人拍案叫绝。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