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王安石诗《明妃曲》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歌·王安石诗《明妃曲》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祗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据涉园影元本《王荆文公诗笺注》,下同)

明妃指王昭君。晋代为避司马昭讳,改称昭君为明君、明妃,故诗以《明妃曲》为题。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载,王昭君字嫱,南郡(治所在湖北江陵)人,系汉元帝宫女,入宫数年不得见御。后南匈奴呼韩邪来朝,元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因积悲怨,乃请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照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元帝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民间广泛流传“昭君出塞”故事,又编成戏剧,影响巨大。传说昭君不得见御,乃画工毛延寿图像画坏之故。所有咏王昭君诗作,大致同情昭君出塞之不幸,斥责毛延寿之贪财无耻。王安石在诗中进行翻案,在同情昭君的失意之时,又讥刺帝王昏庸好色,埋没人才。

全诗的开头,着力描写王昭君离别汉宫时的神情,她虽然自求请行,嫁给匈奴,但内心极度痛苦,“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她满面泪痕,鬓发松垂,毫无装饰之心,又顾影自怜,低首徘徊,十分憔悴。但即使这样,王昭君由于特别美丽,“尚得君王不自持”,使汉元帝神魂颠倒。诗人紧接描写汉元帝的心理状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是说汉元帝回到宫里,责怪毛延寿之流的画家,从来没有画出过像王昭君这样美的画象。在此,为渲染昭君之美,诗人更进一层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像王昭君这样的容貌体态,是任何画家画不成功的。当时把毛延寿处死,也是冤枉的。

关于毛延寿被杀,事见《西京杂记》,是人们熟知的典故。从一般见解看,毛延寿被杀,是罪有应得,但王安石借汉元帝的思想心理,为毛延寿开脱罪责。这种翻案文章,使用测面描写法,把昭君说成无法描绘的绝代佳人,使她的形象进一步深化,给读者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这是全诗的上半段。

全诗下半段着力描写王昭君嫁到匈奴后的心理状态。她自知从此以后再也不能回到汉朝;年复一年,把在汉宫中的衣服都穿坏了。她极度想念塞南的汉朝,但相互隔绝,无人捎信,年年只有飞雁往返。身处异域的王昭君,内心异常痛苦。但从万里之外传来家人的信息,对她进行劝慰:“你好好在匈奴毡城生活,不要想念家乡。你难道不知道汉武帝的陈皇后阿娇,失宠之后被幽禁在长门宫,虽然相去只有咫尺,但不能与君王见面,人生失意不分天南地北!”这种诗笔,把对王昭君的同情转向对帝王的讥刺,而语言极其含蓄委婉。这里的王昭君形象,大大超出她个人的范围,已经成为天下失意者——被埋没的人才的代表,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全诗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工稳细腻;又善于夹叙议论,使不同凡俗的新见解脱颖而出,从而深化了形象,使之更具典型意义,这是王安石诗歌技巧及其思想的高超所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