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苏舜钦诗《庆州败》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歌·苏舜钦诗《庆州败》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屠杀熟户烧障堡,十万驰骋山岳倾。国家防塞今有谁? 官为承制乳臭儿。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符移火急蒐卒乘,意谓就戮如缚尸。未成一军已出战,驱逐急使缘险巇。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连颠自欲堕深谷,虏骑指笑声嘻嘻。一麾发伏雁行出,山下奄截成重围。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洟。逡巡下令艺者全,争献小技歌且吹。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首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守者沮气陷者苦,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倖胜,羞辱中国堪伤悲!

(据四部丛刊本《苏学士文集》,下同)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人。后迁居开封。由范仲淹荐举,召为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触怒权贵,被免职闲居苏州。后为湖州长史。较早创导写作古文,对后来的文学革新有影响。工诗,与梅尧臣齐名。

苏舜钦是一位“慷慨有大志”的诗人,年轻时就站在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政治集团一边,主张通过改革来扭转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除了政治活动外,他还用诗歌创作来表现这种主张。不但写农村凋敝、生民涂炭的惨象,还把朝廷丧权辱国、为辽和西夏所欺凌的真象展现出来,后者一方面表现了诗人个人“愿当发策虑,坐使中国强;蛮夷不敢欺,四海无灾殃”(《舟中感怀》)的理想,同时它们和揭露国内社会矛盾的诗一样,都从客观上说明了北宋内外危机的严重性和实行改革的迫切性。

《庆州败》就是苏舜钦此类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庆州与西夏接壤,多次遭到西夏袭击。景祐元年(1034),西夏主元昊攻环庆路,杀掠居民。后来,庆州柔远砦蕃部巡检嵬通攻破后桥诸堡,元昊又称兵报仇,在龙马岭将宋军打得大败。环庆路都监齐宗矩、走马承受赵德宣、宁州都监王文前往支援,行至节义峰,中了西夏人埋伏,宗矩被俘,许久才被放回。《庆州败》就是记述这件时事的。诗写他对边将无能、朝廷用人不当,及由此造成的丧权辱国之事的愤慨,其思想倾向与后来“庆历新政”所强调的“择官长”、“修武备”是一致的。

诗开篇即作议论,“无战王者师,有备军之志。天下承平数十年,此语虽存人所弃”。这实际上是对北宋立国七十年来所奉行的“先本而后末,安内以攘外”政策的批评。北宋把主要力量用来防范农民起义,对外则采取屈辱的妥协方针。虽然兵员不断增加,统治者却忌将领擅权,不但以文人统率军队,而且调动频繁,弄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武备松驰,战斗力弱到极点。既不能有备“出门如见敌”(《吴子·论将第四》),更不能“有征而无战”(《汉书·严助传》)以取胜。对此,诗人是极为不满的。诗以议论开端,就是藉此揭出“庆州败”的根本原因。从结构上看,这几句议论文字也是为下面写“庆州败”其事提供背景材料。

本诗叙事有两个特点。一是纳议论于叙事中,直率地表达诗人的批评意见;二是极写宋军失败之惨,使人闻之义愤填膺。

诗中“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以及“符移火急蒐卒乘”、“未成一军已出战”诸句皆为夹叙夹议,不但写了宋将年少无知、只知吃喝、根本不懂兵法、盲目轻敌、仓促胡乱上阵的荒唐行径,而且以冷峻口吻提问:“国家防塞今有谁?”暗示防边无良将可派实是朝廷长期实行错误政策的结果。诗在写罢“庆州败”的惨象后,又说道:“尽由主将之所为,地机不见欲倖胜,羞辱中国堪伤悲。”同样是通过批评主将而批判朝廷的治军政策。显然,对主将斥责愈烈,对朝廷的批判就愈显得狠重。

诗写宋军失利的情形,也表现出诗人激愤难平的情绪。他以事变顺序为线索,选取一些细节和场面来展现宋军将士吃败仗的狼狈丑态,有的地方甚至用了夸张手法,以想象之词尽力加以渲染。如写宋军山间行军,“马肥甲重士饱喘,虽有弓剑何所施。连颠自欲堕深谷”,这哪象打仗的队伍! 怪不得“虏骑指笑声嘻嘻”。写宋军被围时,“我军免胄乞死所,承制面缚交涕洟”,主将被缚,只知涕洟交流,置气节于不顾,遑论其他! 所以,当敌方说有技艺的俘虏可免一死时,宋军居然“争献小技歌且吹”了。“其余劓馘放之去,东走矢液皆淋漓。首无耳准若怪兽,不自愧耻犹生归”。诗人把这些场面暴露出来,其用意是让世人对国家在“庆州败”中蒙受的奇耻大辱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借以促使朝廷警醒。诗人写得如此生动,前一个目的是能达到的。

《庆州败》是一首七言古诗。诗中运用散文句法,以议论为诗,以及用语的诞奇、风格的雄放、纵横,很有些韩愈的诗风。而感受的强烈,爱憎的分明,用心的急切,又颇近于白居易“裨补时阙”的讽谕诗。总之,此诗政论色彩浓,抨击时弊的火气很盛,议论、叙事皆直言之,充分地体现了诗人早期诗作超迈横绝、无所顾忌的特点。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