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华《送子由使契丹》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朱靖华

云海相望寄此身, 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 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 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 莫道中朝第一人。

苏轼

此诗作于元祐四年(1089),时作者正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是年八月十六日,其弟子由受诏以翰林学士出使辽国(即契丹),贺辽主生辰,乃作诗以送。

北方的辽朝早在赵宋建国之初,即已构成心腹之患。宋太祖太平兴国四年(979)和雍熙三年(986)的两次北征溃败,使朝臣怯敌纷纷鼓吹“安内以养外”(《宋史纪事本末》卷一三)的方针政策,这无疑是养痈贻患。1004年,辽圣祖大举攻宋,宋真宗竟在寇准获胜的形势下与辽朝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而后,并每年向辽朝输银纳币,甚至割地求和,成为历史上罕见的国耻记载。作为有“书剑报国”壮志的苏轼,他从青少年时起,即极力提倡居安思危、备战御敌的主张,曾沉痛指出:“岁出金缯十百万以资强虏”,是“最下之策”。还当苏轼刚踏入仕途任凤翔佥判之时,他就冀望奉使出塞,所谓“近买貂裘堪出塞”(《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其一),要在保境安边方面做出一番事业。这次子由弟奉命出使辽国,正是抒写自己理想的好机会。此诗便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写出来的。

首联“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开头便表露出对其弟出使辽国的激励之情,他说自己虽无由亲赴送行,但决不为顾念兄弟之情而以泪水相别,这显示了苏轼极为深厚凝重的爱国情愫。颔联立即切入出使正题:“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说他不辞长久乘坐驿车之苦、甘冒风雪凛冽而勇往直前。一个“凌”字,活画出子由为国出使的豪迈乐观气概;特别是第二句,作者鼓励兄弟去辽国大宣宋廷天威。“天骄”,指契丹,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见《汉书·匈奴传》);“凤麟”,则代指内地的人物风采及其铮铮铁骨,——两者旗鼓相当,遥遥相对,平起平坐,不卑不亢。这句显然是劝勉子由弟要通过贺生辰礼节性拜访,突现大宋的国威,以扬眉吐气、为国争光。颈联“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这是作者自我设想的文字。“清禁”,皇宫,代指国家,诗歌艺术地通过子由在荒凉沙漠中回首仰望皇廷月夜的景象,写出苏辙对祖国的倍加怀念;“武林”,指苏轼的杭州任所,说子由同时还定会思念自己,即使现实中难得相见,也要在梦中相会。该联采取了以己推人、以人衬己的抒情手法,把兄弟二人的爱国情感熔为一炉,连自身也成为祖国的一部分了。读之令人千回百转,余味无穷。尾联“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则以轻松而略带幽默的笔触,写出了作者深埋心底的对契丹顽敌的仇恨和警惕。“单于”,即指辽国君主;“第一人”,则指苏轼自己,典出《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唐德宗时李揆出使吐番,“酋长问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欺骗)之曰:‘彼李揆安肯来耶!’”李揆怕被扣留才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当时,苏轼在边地声名甚盛,许多蕃邦地区都持有苏轼诗文集,苏轼在这里不让子由弟说自己是“中朝第一人”,是怕子由因己而被其羁留,显示了诗人的高度警惕性。这联诗在写法上采用了似叮咛嘱咐、又似喁喁私语的手法,在轻松中含有机警,在幽默中蕴有嘲弄,使全诗回环纡徐,沉郁顿挫,把深情融于智慧之中,使人感到诗韵的无比丰富浑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