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苏轼
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此词又题为“润州作”。但细味词意,乃借思妇怀念征人的口吻,来抒写词人思归之情,故词题冠以“代人寄远”更切合。此词正如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十一所云:“甲寅(熙宁七年,1073)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苏轼)以去年十一月发临平,及是春尽,犹行役未归,故托为此词。”熙宁四年(1070)词人因不满新政而乞外调,任杭州通判。此后两年,词人远离朝廷党争,徜徉于西湖山光水色之间,又享受到家庭的天伦之乐,于是人间天堂杭州成了词人的第二故乡。但熙宁六年冬因赈济灾民,词人被派往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等地,直至次年春四月仍羁留未归,不禁产生思归之意而填此词。但词人并不直言,采取了“代人寄远”的方法,即设身处地从妻子思夫的角度来写。苏词向来以豪放著称,但其婉约之作仍占大半,特别是小令基本未离词婉约之“正轨”。此词即是一例。
全词上下片皆以写景为主,景中寓情。上片写景以“雪”的意象为主,下片写景以“月”的意象为主。上片六句一分为二,组成相对应的结构,分别写不同时空环境中“雪”的意象,借以折射出妻子对丈夫的真挚感情。“去年相送,余杭门外”,先点出妻子送词人外出的时空环境。其时意象则是“飞雪似杨花”。此三句乃反用《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意。词中出现“飞雪”意象本该显示着行人归家,但此处却写丈夫冒雪外出行役,可见其艰辛,亦暗含妻子依依不舍之情。接下三句又跳脱到另一时空环境:“今年春尽”,在润州(词中未点明,但词题已提示)。此时意象是“杨花似雪”。虽然“杨花”是本体,“雪”是喻体,但关键仍在于似“雪”,因为这可使人联想起“去年”的“飞雪”,更联想起“去年相送”时的情景,使彼时与此时相勾通,激起妻子对丈夫离家已久之慨叹,产生“犹不见还家”的悲思。下片承接“犹不见还家”之意,具体描写此际时空环境中妻子的心境;时当夜晚,立在窗前,倍思夫君。中心意象则是“明月”。妻子因丈夫久出不还家,而感孤寂难耐,因此才有“对酒卷帘邀明月”之举,想以“明月”为友,倾吐情愫;也许还想向明月询问丈夫行役的情况。此句化用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诗意。但妻子于“卷帘”后只感觉到春夜风露袭人,“明月”并未理睬她:“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姮娥”代月。一般来说,“词最忌用代字”(《人间词话》),但此处用“姮娥”代月,则月被拟人化而具有了感情。她的光辉此刻正斜照着栖息于画梁上的“双燕”,表示出爱怜之意,而置孤寂的思妇于不顾。下片通过此刻时空环境中的同一意象“明月”对“双燕”与“单人”亲疏态度之对照,衬托出妻子形影相吊之凄怨,其对“犹不见还家”的丈夫的思念当更强烈矣!
此词表层词意是写妻子思夫,不可解释为丈夫思妻。但归根结蒂是抒写作者思归之情,这是词的深层含义。作者采用的是类似杜甫《月夜》从对面写来的手法,体贴深切,委婉曲折,具有言外之旨,味外之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