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周邦彦
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周词虽典丽精工、结构曲折,但有时却缺少情致。这首词写的是词人自己和情人分别多年后,又旧地重游而引起的怅惘。却于精工的词句中蕴含着真挚浓厚的情致,成为一首完美优秀的佳作。
开篇两句“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桃溪”用典,“秋藕”用喻,刘义庆《幽明录》载: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遥望山上有一桃树,溪边有二女子,姿质绝妙,相见欣喜,遂留居半载。后怀乡思归,女遂相送,指示还路。及归家,亲旧零落,邑屋改易,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后重访天台,不复见二女。这首词中用刘、阮故事,暗指自己也有一段天台式的爱情经历,但没有长久从容地居留,很快就与爱人分别了。自己那往日的情人,就像桃溪边上的仙女一样,十分钟情。这里用桃溪的典故,还隐含“前度刘郎今又来”之意,切合旧地重游的情事。对以往没有和情人多住些时候,流露出明显的追悔之意。“秋藕”是个常用的比喻。“桃溪”一别,自己和情人的关系,就像折断的秋藕一样,再也无法接续了。“别时容易见时难”哪,珍贵的东西,一旦在轻易中丧失,就会留下永久的懊恼。孟郊《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人们常用藕断丝连来比喻旧情难断,这里却是反用其意,不落俗套。“桃溪”和“秋藕”还有以春对秋之意。前者给人以春的感受,后者则明点为秋。春令人联想到往日的青春年华,秋则令人联想到如今的萧瑟景象。这两句侧重揭示离合之迹,为下面“今日独寻”张本。
“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这两句和前两句一一照应,分承“桃溪相遇”和“绝来无续”,仍然是在今与昔的对比上落笔。“赤阑桥”与“黄叶路”,是同地而异名。昔日情人在“桃溪”等候自己,自己来到时是兴高采烈的,连那朱漆雕栏的小桥也显得格外明丽温暖;今日独自踏着小路来寻找往昔的旧迹,心情是冷寂的,所以那铺满黄叶的小路也显得寥落不堪。这两句词,一句当时,一句今日;一句热烈,一句冷漠,对比十分强烈。“独寻”二字,又包含着无限怅惘,把词人那种在记忆中追寻往日的缱绻温柔、在孤寂中重温久已失落的欢爱的痴顽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俞平伯先生在《清真词释》中所说:“黄叶路点明秋景,赤栏桥未言杨柳,是春景却不说破。”这体会是很深微的。
过阕两句,把笔锋一转,描写眼前的景物:“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这自然是词人在“独寻”时所见。他本来是想来重温旧情的,但却看到了青山如障,残阳如血,苍茫中愈显出自身的孤寂。薄暮的雾霭中排立着无数青黑的山峦,堵住了通向昔日情人的道路;雁从天边飞来,和夕阳的余辉相映,好像更加血红,而这红色只是一种残红,它很快就要随着夕阳西沉而消失。雁有翼而己无翼,如何能飞渡到情人那里去呢?这阔远中的孤单,绚丽中的黯淡,景与情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使“独寻”者显得愈加孤寂难堪。词句间有神无迹,十分耐人品味。
末尾两句“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用两个比喻收转抒情。犹说情人好比随风飘散入江心的云彩,倏然而逝,了无踪影;而自己的情感却像雨后粘在地上的柳絮,欲摆不脱,欲罢不能。这两个比喻是词人刻意搜求、力求创新的结果。由于它生动贴切地表达了词人的情感,所以并不给人以雕琢刻画之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这两句:“呆作两譬,别饶姿态,却不病其板,不疾其纤”,是确当的评价。因为它突出地表现了这首词的主题:主人公那种执着胶固、无法解脱的痴顽真情。
《玉楼春》这个词调,七言八句,上下各四,很像两首七言绝句。由于两两对偶,形式呆板,如果各联之间缺少变化,就会流于平板。但是,这首《玉楼春》却给人以流丽明快之感。这主要得力于词人善于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每一联都有不同的角度,每句间结构顿挫,章法多变,若断若续。加之贯注在全篇中感人至深的浓挚情意,不仅克服了形式上的呆板,还给人一种跌宕起伏、回肠荡气之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