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恽《黑漆弩·游金山寺》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元)王 恽

黑漆弩·游金山寺

邻曲子严伯昌尝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谓予曰:“词虽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烟雨’目之,何如?”予曰:“昔东坡作《念奴曲》,后人爱之,易其名曰《酹江月》,其谁曰不然?”仲先因请予效颦,遂追赋《游金山寺》一阕,倚其声而歌之。昔汉儒家畜声妓,唐人例有音学,而今之乐府,用力多而难为工,纵使有成,未免笔墨劝淫为侠耳。渠辈年少气锐,渊源正学,不致费日力于此可也。其词曰:

苍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

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浓绿。蛟龙恐下然犀,风起浪翻如屋。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

 

金山位于江苏镇江市西北,山高六十米,周约五百余米,原矗立于长江之中,唐张祐《泳金山》诗有“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之句。由于长江水流的变迁,清道光年间金山始与南岸相接。金山上的寺院建筑颇富特色。傍山而造,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殿宇厅堂、幢幢相衔,构成丹碧辉映、绚丽精巧的古建筑群,故金山有“寺里山”之称。王恽的这首词,只从山水着笔,描写金“沧波万顷孤岑矗”的壮观景象,以及游金山的感受,空灵飞动,俊语妙思。

起笔两句“沧波万顷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以江水为背景来写金山的远景。山小而高谓之“岑”(见《尔雅·释山》)。金山兀自矗立在万顷沧波之中,故曰“孤岑”。“天竺”原指印度,后作佛教圣地的代称,在此词中指金山寺。“沧波万顷”中的金山已是“孤岑”,“孤岑”上的寺庙,远远望去,则如水面上的一片美丽“天竺”了。“金鳌头、满咽三杯,吸尽江山深绿”,则写立足金山,一揽大江形胜。金山又名金鳌岭,传说是由一只大龟托起而浮在水面的。词人借用这一传说,把金山视作一只大龟,江水视为杯中的绿酒,赋予金山以美丽的神话色彩。由于金龟“满咽三杯”,吸尽了江山浓绿,才有金山秀丽可爱的山色。词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运用传说,对金山秀丽风景的产生作了天才的解释。上片以动衬静,写出金山的静态美。

换头“蛟龙恐下然犀,风起浪翻如屋”描写江水的动态美。词人在此巧妙地运用了“犀角烛怪”的故事。南朝刘敬叔《异苑》卷七中记载,晋温峤至牛渚矶(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听到水底有音乐声,人称水底多怪异之物,峤乃燃犀角而照之,水底诸怪原形毕现。此处化用其典,写出江水风起之时浪翻如屋的壮观景象。歇拍“任夕阳,归棹纵横,待偿我、平生不足”,抒发游金山寺的感受。“任夕阳”三字既写出时间的推移,又写出词人游兴未尽,乐不思返的心情。听任游船纷纷归去,百我却留连忘返,以偿畅游金山之夙愿。游人尽而游兴未尽,言尽而味无穷,令人神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