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登临岳阳楼而感发出的情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有青云得志而披襟啸傲者,有忧国忧民而痛哭流涕者。戴复古的这首词属于后者。戴复古是南宋著名词人,江湖派重要诗人。仕途艰难,终生布衣,长期流寓江湖。明毛晋称他:“性好游,南适瓯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庐、五老、九嶷诸峰,然后放于淮泗,归老委羽之下。”(《宋六十家词·石屏词》跋)他生当南宋中后期,半壁江山,忧愁风雨,无限伤心事,他都看在眼里,忧在心头。他虽然怀抱“一片忧国丹心”(《大江西上曲》),想“为国洗河湟”(《满庭芳》),但又终不可得。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岳阳楼,面对波光浩渺的洞庭湖,心绪应当如何呢? 且看他的这首词。
词的上片主要写登楼所见。首句“袖剑飞吟”,盖用吕洞宾游岳阳楼的故事。据《唐才子传》载,吕洞宾“醉饮岳阳楼,俯鉴洞庭,时八月,叶下水清,君山如黛螺,秋风浩荡……别去,留诗云:‘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按,吕洞宾诗多为后人伪托,这首诗的真伪,此不论。)“青蛇”,指宝剑。戴复古寄迹江湖,与吕洞宾相似,因而引以自比。这个起句,喷薄而出,如挟风雷,颇有雄杰之气,确是戴复古爱国气质的自然流露。“洞庭”两句以及“万顷波光”句,都是写登岳阳楼所见。“青草”,即青草湖”,本洞庭湖的一部分,南接湘水,北通洞庭。在岳阳楼上西望,所看到的洞庭湖、青草湖的景象,撮其特点便是“秋水深深”与“万顷波光”。前者主要是写其水的清与深,同时点明季节。秋水是至清的。后者主要是写其大,如韩愈《登岳阳楼》所说:“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前者得其静美,后者得其壮观。这里所描绘的景象,与吕洞宾所见的“叶下水清”、“秋风浩荡”相仿佛。上片结句抒写词人披襟迎风的豪情,典出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词人戴复古站在岳阳楼上,披襟迎风,豪爽而飘逸,与“袖剑飞吟”的形象相应。于是,上片基调浑然一体。
下片转笔很陡,由上征的豪爽甚至豪侠一转而为沉郁凄怆。这在感情上是一个大幅度跳跃。古代爱国知识分子在遭逢家国沧桑之变的时候,登高临远,往往会因“虽信美而非吾土”而在霎那间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剧变。“信美”,自然是令人高兴的。但一想到“而非吾土”,不忍再看,就立即悲从中来。戴复古在岳阳楼上看到美丽的洞庭秋色,自然是高兴的,这就是上片所表现的情绪;但他一想到国事日非,人间正面临着沧桑之变,而自己又无力回天,于是心情就立即忧愤起来,而且这种感情急于发泄,故下片不再象一般词的作法,在过片处来一个“承上启下”,作个感情变化的缓冲,而是劈头直说:“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一个否定,一个反诘,把满腔的悲愤、孤独之慨,一泻而下。结句“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抒发兴亡之感,感情转为深沉。“君山”,又名湘山,在洞庭湖中,《水经注》说是湘君所游之处,故名君山。在岳阳楼上遥望君山,直是“一点”而已。但这“一点”,古往今来,尽管人间沧桑变尽,它却岿然不动。这里,词人感慨人间的“变尽”,颂美君山“自古如今”的永恒,比较之下,表现了戴复古的人生哲理,“君山”之上,或寄寓着他的某种理想,这可能就是这首词的思想深刻之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