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赵维烈
南乡子·登燕子矶
片石撼江皋,水激矶头影动摇。阅尽兴亡千古事,萧萧,往日英雄不可招。一剑倚天高,恐有蛟龙起怒涛。铁锁都应拦不住,滔滔,和雨和风卷六朝。
燕子矶,在今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倚江而立,形如飞燕,故名。这首词写登临矶上,俯瞰长江的感受。“片石撼江皋,”起笔破空而来,摄人心魄。“江皋”指江岸。“片石”极言燕子矶在滔滔长江映衬下,显得是那么小,那么单薄,似乎不堪一击。长江浊浪排空,惊涛裂岸,矶石在江中的倒影随波起伏,但矶石本身却岿然峻峙江边。江水撼片石,影动而石不动。一“撼”字,写尽了燕子矶独立不移的风韵。也许是基于片石的这种秉性,词人把自己登矶怀想的结果,托付给燕子矶:“阅尽兴亡千古事,萧萧,往日英雄不可招。”江水东流,落木萧萧,在历史上,英雄们不断产生,又相继消逝。俱往矣,唯有燕子矶依然屹立,成为千古兴亡的最好见证。
过片两句以巧妙的联想再咏燕子矶。长江如此不安,抑或是江底藏有蛟龙;历史如此动荡,是否因为英雄各逞风骚金陵不正是藏龙伏虎、争霸称雄之地吗?矶石三面临空,石奇地险,“片石”犹如“一剑”,直刺青天。这“一剑”是否欲与天公试比高,欲与英雄试比强?”恐”字以模糊的语言,既赋予矶石以灵性,又拓开新的意境,为读者丰富的想象留出了广阔的余地。“铁锁都应挡不住”句,借用旧典,再进一层。《晋书·王濬传》载:伐吴之役,王濬治战舰发成都,吴人置铁锁链于江中横截之。濬以灌满麻油的大火炬烧断铁链,直抵石头城下。迫使吴主孙皓出降。词人以此说明,即使有“蛟龙”逞强,“铁锁”挡道,但历史进程象江水东流,是永远阻挡不了的。“滔滔,和雨和风卷六朝”。结句紧承上意,把六朝的历史和燕子矶的地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滔滔江水,席卷一切,建都石头城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在江风江雨中,一个个无声无息地消亡,历史就是这样在新陈代谢,不断前进。
这首词上下片皆起自矶石、江水,结以人事;粘而有脱,大处立意,虚处运思,遐想联翩,由时空的大开大合,完成千百年历史的跨越。在长江边登临怀古,最著名的词要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赵氏一词,尽管登临地不同,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感慨却与苏词一脉相承。一首五十六字的小令,能容纳下当前景物与古代人事的众多内容,尤其是不着痕迹地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步的历史观,这是值得特别称道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