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宋)晏殊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楼高目断,无遥云暗,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此词写与情人别后的千里相思,首句即点明题旨。既言“音信千里”,可见相距虽遥,尚非杳无音信。但为什么又说“此情难寄”呢?诗人没有明说,言下之意大约是情长笺短,绵绵无尽的相思不是尺幅彩笺所能容纳得下的。下面三句即烘托“此情”:无论是“碧纱秋月”之良宵,还是“梧桐夜雨”之寒更,诗人都反侧难眠。按常理说,“梧桐夜雨”确会给人带来凄凉之感,而“碧纱秋月”本是明朗、喜悦的景象。可是在诗人看来,它们都一样地使人伤心。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此词构思似乎受其影响,但仍有自出机杼之处:第一,它不象杜诗那样挑明“感时”、“恨别”,只说“几回无寐”,而把其中的因果关系留给读者体味。第二,它把一个表示忧愁的传统意象“梧桐夜雨”与一个表示喜悦的传统意象“碧纱秋月”并列在一起,一正一反,从而强调相思之苦的无时不在。

下片转而写登高远眺。诗人登上高楼,向情人所在的方向举目眺望。可是极目之处,只见“天遥云暗”,只能使人增添几分憔悴而已。这个“暗”字似不经意,细味则甚觉其妙。它不但衬托了诗人心境的沉重暗淡,而且也点明时间已是黄昏,暗示着诗人登楼眺远已痴立多时了。这样,后面三句就自然过渡到夜晚:红烛已经“心长焰短”,可见点之已久,燃之将尽了。然而诗人似乎并未返回内室,而只是“念兰堂红烛”,“兰堂”是装饰美丽的内室,也许那正是从前诗人与意中人欢会的场所?自从杜牧写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之句以后,蜡烛已成为情人离别的传统意象了。也许诗人与情人分别时也曾面对红烛垂泪的景象?所以诗人怕触景伤怀而迟迟不肯入内。虽然词中并未明言这些,但读者是不妨如此去想象的。这正是晏殊词风格酝籍耐人咀嚼的好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