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写景《因境抒情》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诗情皆由境而生,诗境即诗情也。作此等诗,不可太拘,太拘则滞;不可太浑,太浑则虚。须要求来龙去脉,一气相生,方足以见诗情之真切。(刘公坡《学诗百法》)
【诗例】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解析】
刘勰的《文心雕龙》有言曰:“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附外者也。”意谓作者写景抒情皆因有感而发,因而形之于文于诗,也就把自己的情怀抒之于外了,刘勰《文心雕龙》又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是说诗人有感于物、境(象)就会缘情而写景(“情动而言形”)。写景写境既要根据物境的图貌而“随物以宛转”,又要写出作者的心情,“与心而徘徊”。孟浩然的这首《过故人庄》可谓是一首“诗情皆由境而生,诗境即诗情”的典型诗例。
诗一入手从对面写起:“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为全诗先规划了意境,也交待了写作本诗的动机:乃好友整备了一餐丰盛又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饭菜,邀请“我”到他位处“田家”(农村)的家中欢聚,“我”就欣然来到了那里。首句交代过访的起因,平平道来,未作丝毫文字渲染,但主人与客的投契有年和邀友之诚之挚已跃然纸面。二句言明受邀和就道至庄过程,删繁就简,一笔带过,而客与主的相交之深之淳的关系也就顺带点出。这里的“田家”二字,似不经意道出,但却系全诗“题眼”,为下文的诗境状绘规划了蓝图。这一开头,平静、自然,奠定了全诗诗境的气氛,也使下面诗句顺势流转而汩汩自出了。
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写至故人庄尚未入其宅时之所见。只见树木葱笼,绿荫绵绵,环抱村郭。“绿树”句是漫收近景,一个“合”字,道出这一田庄幽雅而又勃勃生机的胜境,再驻足回望,只见远山含黛,斜斜一抹,使此村更旁得山灵之秀。这是写回窥、远眺。一个“斜”字,淡抹轻描,赋予了远山流动之势,且状绘出此地的形胜。“绿树”、“青山”本为静景,一“合”一“斜”则使它们极具了飘逸流走之势,使得这一“田庄”的生机盎然、景幽形胜跃然纸上。如此胜地,如此美景,赴良朋之邀,有 “鸡黍”之享,欢洽融融之情溢于言表。
果然,颈联就依序顺接,咏写宴饮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首句已明点此宴乃故人相邀的“鸡黍”之宴,并非“玉盘珍羞值万钱”的豪宴,作为“故人”的主客,只需“开轩面场圃”,打开饮宴外面对谷场菜园的轩窗,以拓充视野,使室中空气更加清新。“把酒话桑麻”,轻酌慢啜,以共同关注会心的话题来佐酒的场景也就顺势涓涓自出了。
我们细味本诗此二联,作者孟浩然的本意似不完全为吟诵农家生活的恬适,表达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而恐更多地是为一抒“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感慨,以排遣“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孟浩然《留别王侍御维》)的落寞。如用本条目“因境抒情”来释本篇,尤其是此颔颈二联似更妥帖些。试想功名无望、“不才明主弃”、“恨无知音赏”的诗人,又长期生活在“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的窘困中,只好被迫在山水隐逸中打发岁月。当然适遇“故人”招饮,又身临这充沛自然田园之乐的“田家”之境,当自会滋欣悦之感,而笔端诗句,也就随境生情,怡人悦目了。
如此理解,则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更易体味了。如此胜景,如此适境,如此故人,如此谈资,岂可偶一享之,只当订以来日。于是不待主人相邀,就自定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约。这一自约,岂止是表明了主客的脱落形骸,相洽相欢的友情,对此境此景此情的心向往之当是更主要的。诗以此联作束,既就题作结,又寄意来日,真言已尽而意无穷了。
统观孟浩然这首五律,咏的是眼前景,用的是常见语,其章法安排也是依时序道来,但写得极富诗意。这与此诗所描写的田家生活的静谧、恬适和友人所给予的充满了质朴的浓情厚意的环境息息相关,正是由于这个环境才产生了如此恬淡亲切而又欣悦舒畅的诗情,当然也是因作者具有高度的写作技巧,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诗篇之中才产生了这一艺术效果。作者举重若轻,不拘执于设景表象,但句句皆露田家的恬静、畅适之美;又句句点实,读来均觉实境中蕴含着深厚的情味,不拘,不浑,不滞,不虚,一气相生,确是“章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使人鉴赏之余,定觉“造语平易,不加雕琢,而清胜之境,闲适之意,宛然在吾目中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要之,运用因境抒情法,必写好两“境”: 自然环境与人际环境。而这两 “境”不可太拘,太拘则滞——堆积沉闷。欲避 “滞”,必对两“境”进行精选,切勿一一罗列。又不可太浑,太浑则虚——虚浮笼统。欲忌 “虚”,必将“真切”之情流注“境”中。孟浩然《过故人庄》堪称因境抒情法的范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