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用韵《尽谢点染》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尽谢点染,情思萧然。(刘辰翁《王孟诗评》卷三)
【诗例】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天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解析】
点染,本是绘画术语,指作画时点缀景物,涂抹色彩,后亦借用于对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分析,点是指点明主旨,染是指通过景物渲染来烘托感情,进而达到突出主旨、深化主旨的目的。如清代刘熙载《艺概》说:“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刘辰翁对《送友人南归》诗的评语,是说它虽然不用点染之法,未曾明言其送别时的殷勤缠绵之意,反复叮咛之状,甚至在诗里没有出现送别的字眼,然而诗人对于南归友人的惜别深情和美好祝愿,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为感人。
首联“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送别的时间在暮春; 二是友人南归的路程非常遥远; 三是友人归去的地方是 “三江”(汉江、长江、沔江的合称,在今湖北省境内)。从字面看,这联诗纯是客观的述说,其实还涵蕴着诗人对于友人南归表示理解、赞同的情感:时令已值暮春,去秋飞至“三江”过冬的大雁差不多都已北归,那么你这个飘泊万里的游子是应该返回家乡了。“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两句,想象友人南归时将渡过汉水,回到家乡郢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粗读这联诗,觉得它与一般陈述语无异,细味之则可发现它最能体现“尽谢点染,情思萧然”的特点。友人万里南归,沿途可说之事、可写之景颇多,诗人独独指出汉水,说它宽广无边,浩渺连天,则可见诗人为行人的过江安全担忧甚殷。称南归友人为“孤客”,则可见诗人为行人的旅途孤单至为同情、伤感。以下两句“郧国稻苗秀,楚天菰米肥”,称赞友人即将归去的家乡(郧国为楚地的古国名)物产丰饶,大米、茭白都是令人称羡的美馔。言下之意是劝慰友人振作精神登程上路,不要因旅途的遥远、艰难而畏葸不前。尾联“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乃是诗人悬想友人的白发老母正倚门而望,盼望着孝顺的儿子早日归来。老莱衣,典出 《孝子传》。《初学记》十七引此书曰: “老莱子性至孝,奉二亲,行年七十,着五彩斑斓衣,弄雏于亲侧。”显然,这两句诗是从人伦道德的角度,进一步鼓励友人树立起克服旅途险阻的信心,早日还乡,以慰老母之渴想。
综观全诗,既未明言送别之事,又无送别场景的刻意描绘,更无送别诗中所常见的诸如思念、忧伤、凄凉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出现,确实称得上“尽谢点染”,然而,诗人在送别时的复杂心绪——理解、担忧、伤感、劝勉等还是隐伏于作品之中,只要细心寻绎,便不难发现它,所以说是“情思萧然”。
王维现存的送别诗,约70首。其中颇多佳制,如《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山中送别》等。总的看,王维的送别诗有两大特点,一是通过素朴自然的语言直接传达出对于亲朋友侣的真挚深厚的感情,一是善于通过写景状物来烘托离情别绪。也就是说,用点染法,是王维作送别诗的常用技巧。而这首诗却别出心裁,“尽谢点染”,难怪要引起刘辰翁的格外关注。“尽谢点染”,实际上就是运用侧笔来表情达意,它以此写彼,实中见虚,好处是能使作品含蓄、深婉,耐人寻味,但如安排失当,则易丧失自然之趣,产生晦涩、隐僻的毛病。这首诗从眼前之春意阑珊联想到万里春尽、鸿雁北归、友人旅程渺远、故乡富饶、慈母望归等一系列内容,虽未明言送归,但以送归为构思线索、以惜别为核心,内容还是很清楚的,因此做到了含蓄而不隐晦,“尽谢点染”而又 “情思萧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