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用韵《互文见义》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边防边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沈德潜《说诗晬语》)
【诗例】
出塞二首 (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战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解析】
王昌龄《出塞》一诗,用借古喻今的手法抒写壮怀,表达了关注边塞的主题。全篇语言委婉,含而不露,意境高远,备受读者赞赏。李攀龙誉之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沈德潜亦有独到之见,认为此诗之妙,在于运用“互文”。
“互文”这种语言现象,古人又称“互言”、“互辞”、“参互”、“参互以见义”等。在诗文中,它拆开一个完整的意思,放在前后两处来表达,以求内涵的扩充和升华,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唐人贾公彦为互文下的定义最为可取,他说:“凡言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以省文。”其规律是两物并列,字数、词性相当,彼此包涵,互相解释,互相作用,构成互意,又可使行文更为简洁凝练。这是古人写作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尤其是旧体诗词,字数、平仄、对仗、押韵都受严格限制,因而互文这一修辞方式运用得更为普遍。从创作方面看,互文可以突破字数的限制和束缚,利用平仄、对仗的特点、规律,使前后文相互含蕴,相互补充,相互萌发,造成结构上词语的交错,意义上前后的呼应,达到以少取胜的目的。有时为了加强气势,使议论畅达,作者也可采用同义互辞的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从训诂方面看,互文是同义词的运用,以不同的词表达同一意思,反复排比,错综变化,使语言丰富多采,增强表现力。阅读和欣赏时,用互文解释诗词,更为明白易晓。这种前后变换语词,异词同义的互文,在语言实践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互文以想象为桥梁,勾通事理,形成互意,丰富诗词的美学风采。如唐代王昌龄《出塞》一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用的是时空互文。诗人把握了边塞空间中最富特征的“明月”和“雄关”着笔,因而也最富启发性,使读者从天空的明月,想起它笼罩下的浩翰沙漠,从伟岸的雄关,想起它连接着的万里长城和崇山峻岭。这样,高下远近的景物便自然连在一起,构成一幅苍茫辽阔、豪迈壮伟的边疆关塞图。在行文上,明月和雄关并列,极易引起联想,又分别冠之以“秦”字和“汉”字,于是“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便互文见义,使边塞的明月和雄关同属于秦朝汉代,秦月汉关,亦即秦关汉月,都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这个意思,提起秦朝就会想到汉代,论及秦而触发思汉之情,两者时间接近。而空间的接近和时间的接近又总是联系着的,于空间接近的明月沙漠、雄关山岭,在感知的时间上是相接近的;而感知时间上接近的秦朝汉代,在空间上也是接近的。诗人可以通过联想创作和运用互文,读者也可以通过想象欣赏和理解互文。前者是文字表达,后者是综合理解。由于任何事物都有其多面性,想象又可以充分地自由发挥,因而互文便具有很大的潜在功能,“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产生的社会效果就不局限于明月和雄关两物,也不仅仅是“秦时明月”和 “汉时关”两个词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了新的飞跃,获得新的内容,具有新的意义。它概括反映了秦汉时代,在明月笼罩下的沙场和关塞,曾经一次次地展开了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边疆的壮烈斗争,涌现过蒙恬、霍去病、李广等许许多多英雄豪杰,他们的事实可歌可泣,千古永存。于是秦汉这漫长的时间和明月雄关的空间便自然交织融合,构成全诗含蕴博大的内容和雄浑豪迈的意境,它唤起诗人激昂的抗敌卫国的豪情,使他进一步抒发出“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壮志,表示誓要继承前人意志,固守边疆,并以龙城飞将激励自己,建立边功。
杜甫也是常用互文句法的,如《洛阳》一诗写玄宗奔蜀云: “清笳去宫阙,翠盖出关山。”清笳、翠盖与去宫阙、出关山是同时存在的,同一事而分写,实际也是互文。 又《狂夫》诗: “风含翠筿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上句虽然是讲风,但“娟娟静”也含雨意,下句虽然是讲雨,但“冉冉香”也含风意。这也是一种互文见意的写法。卜迦丘说:“因为诗的冲动不管多么深入地激荡了心灵,但如果缺乏表达思想所必须的某些手段,那么一定很少会完成任何值得赞美的东西的。”这种互文手法也正是完成值得称赞的诗篇的很难运用的一种艺术技巧。
总之,作为互文,“秦时明月”与“汉时关”形分义合,字面上像两个相对独立的词组,而内涵却参互见义,它们是对称和错综的统一体。整齐而富于变化,变化寓于整齐之中,这是对称美与错综美的和谐统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