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虚实相生《远近俱足》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虚实相生《远近俱足》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惨黯之容,窈渺之思,写景入微,远近俱足。(梅鼎祚《唐二家钞评林·杜诗钞》卷三)

【诗例】

渼陂行



杜甫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

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倾堆琉璃。

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

鼍作鲸吞不复知,恶风白浪何嗟及。

主人锦帆相为开,舟子喜甚无氛埃。

凫鹥散乱棹讴发,丝管啁啾空翠来。

沉竿续蔓深莫测,菱叶荷花净如拭。

宛在中流渤澥清,下归无极终南黑。

半陂以南纯浸山,动影袅窕冲融间。

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

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

湘妃汉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咫尺但愁雷雨至,苍茫不晓神灵意。

少壮几时奈老何,向来哀乐何其多!



【解析】

远近是对立而统一的一对美学范畴。在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它常常是用作相互映衬、对比的一对概念。它是指诗歌描绘对象位置和距离的遥远与遥近,或空间的广漠与狭小,或叙说物象时间的悠远与在即,或抒发感情的窈渺与直截等。诗歌创作中的构思想像和艺术表现,应是或远或近,远与近交相呼应的。“远近俱足”是唐诗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指描写山水景物、抒发情志的作品,常常是既写远景,又写近景,做到远近呼应,交相辉映,从而构成一幅幅富有层次和变化的生动和谐的艺术画面。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是一首写景入微,远近俱足的佳作,其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既有远景,又有近景,远景有残月、霜花、古寺,近景有栖鸦、枫林、渔火,景物远近俱足,交相呼应,渲染出一幅江水湛湛,秋风瑟瑟,霜花灿灿,鸟啼声声,渔火点点的秋夜寒江图,使读者读来兴味无穷。

《渼陂行》是杜甫于天宝十三年 (754年) 困居长安时,和岑参兄弟游户县渼陂后创作的,它是杜甫七言古诗中别具特色的名篇。

“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渼陂。”诗一开始异军突起,叙说了渼陂之游的缘由,点出了岑参兄弟喜寻奇访胜的特点,统摄全篇。“天地黤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两句,诗人运用艺术夸张之笔触,描绘了游船未出发时远望渼陂的景象,只见渼陂上空乌云密布,天昏地暗,陂水波涌浪翻,明澈澄净。接着四句,写自己和岑参兄弟泛舟渼陂,突然遇上似“鼍作鲸吞”“恶风白浪”的情景,和由此而生发的恐惧和嗟叹。此中既有对近景的生动描绘,又有诗人强烈主观感受的抒发。“主人锦帆相为开”八句,诗人描画他们泛舟陂水中的情景。这时风恬浪静,船工十分喜悦,只见“锦帆”张开,船歌齐发,丝竹管弦并奏,舟驶中流,把浮游在水中的各种水鸟也惊散了,歌声、乐声、荡桨声融和成一片,回荡在陂水的上空。于是,诗人身临其境,不禁兴致勃勃地观赏起渼陂的湖光山色:湖中的菱叶荷花清秀洁净,终南山的倒影,黑沉沉地映在陂水中,舟行其中,仿佛来到清澈空旷的海上一样。从而抒发了诗人由忧而喜的心情。

接着八句写了游船从陂中移近南岸的景况。“半陂以南纯浸山,波动袅窕冲融间”两句描绘了渼陂以南浸满了终南山的倒影,波动影摇,湖水荡漾,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的景色,“使人眼色又一改”(浦起龙《读杜心解》)。宋代的刘辰翁对这两句诗备加称赞,称之为“写景入微,烟波远近,变态俱足”(杨伦《杜诗镜铨》引) 的佳句。紧接着的“船舷暝戛云际寺,水面月出蓝田关”两句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渼陂从日暮到月出的景象:云际山的大定寺在高山之巅,因而远影能落于陂水中,游船划过,船舷与篙桨发生摩擦声;一会儿一轮明月从渼陂东南的蓝田关后冉冉升起,月影映入陂水,仿佛从水面生出似的。

“此时骊龙亦吐珠”四句,诗人以飞动的笔墨,众多贴切而奇特的比喻,神思飞扬地描绘了月夜泛舟渼陂所见所闻的奇丽景象: 湖上灯火遥映,如“骊龙吐珠”;音乐远闻,如“冯夷击鼓”;晚舟移棹,如群龙争趋:美人在舟,依稀湘妃汉女重现;服饰鲜丽,仿佛黄金的花枝、翠羽的旌旄。在这里,诗人将悠远的神话传说与眼前景致溶为一体,远近俱足,有声有色,给人以奇丽壮丽的审美感受。

诗最后四句,前两句叙写渼陂骤然乌云翻滚,变得一片昏黑,诗人所忧虑的是顷刻之间雷雨复来,自然界的变化渺茫难测。“情随景生”,诗人的感情也因而由酣畅愉悦转向不胜的感叹,最后以“向来哀乐何其多”作结,使全诗气足神完,题旨明朗。

王维《终南山》也是一首描摹终南山而远近俱足的好诗。“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二句,展现了自然景物的远近异观: “白云”句,或意为 “周回望之,合而为一”(《古唐诗合解》)。“回望”,即环望也。乃诗人自终南山外高远处环望,但见白云环抱、迷濛闭合。或意为身入白云缭绕之终南山,前路白云弥漫,而回望来路已为白云所闭合;随着进入山间白云深处,一路上白云自身边分散,回望身后白云又复闭合。这两种理解显示出自然景物远近异态、变幻奇妙的朦胧美之多样性,故可统一为自山外远处而入山内深处游山时所见远近景物之变态异观。“青霭”句则是写终南山雾气青翠迷濛,远望之颜色青翠朦胧,入近观之则雾气的青翠颜色化为淡淡空无。这只是一种视觉误差造成的错觉,却微妙地描摹出山间青霭远近景象的差异与变化。王维这两句诗借诗人从远近不同距离所看见的白云、青霭的奇妙变态和给予人视觉的不同观感,烘托出终南山的高远与气韵。杜甫《渼陂行》的写景侧重于表现不同时地多种景物的远近变态,王维《终南山》则侧重于表现同一时地特定景物的远近异观,都特别注意抓住景物的远近层次与形态变异加以描摹,多侧面地展现景物之宏观与微观的特殊魅力。

总之,这种远近俱足的写景技巧,能准确而微妙地表现自然景物的层次组合与形态变异的丰富多样,在今天的诗文创作中仍然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