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抒情写景《借物托寄》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抒情写景《借物托寄》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曰“却似”,曰“惟觉”,形容妙矣。下却借蜡烛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评牧之诗:豪而艳,宕而丽,其绝句于晚唐中尤为出色。(黄叔灿《唐诗笺注》)

【诗例】

赠别二首 (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解析】

“借物托寄”,就是借助外物来抒写内心的感情,所谓别有寄托。感情本来是抽象难以表现的,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曲折表露。借物托寄是属于后者。

杜牧在扬州要与他结识的一位妙龄少女分手了,临别那天晚上,二人对饮默坐,醉不成欢。他们相交默契,应该说是多情,此刻倒反而没有多少话好说,似乎总是那么无情,即使要强颜欢笑一番也做不到。“却似”、“惟觉”,刻画心态曲折深微,脉脉传神,说到底依然还是多情。然而这样写毕竟有点抽象,令人还难以完全猜透领会。接下去,人就进一步用借物托寄的艺术手法,将惜别之情抒写得简直可以捉摸了。蜡烛通宵点燃,它居然也懂得离人的心曲,还 “有心”为他们“惜别”,“替”他们 “垂泪”,而且滴滴蜡泪,一直流淌到“天明”。诗人将蜡烛拟人化了,它尚且是这样多情,那么当事人被离情别绪煎熬了一整夜的痛苦,更可想而知了。这种透过一层的写法,的确把依依难舍的惜别的主题表现得入木三分,极富感染力。

由上可见,借物托寄有似带情的比喻,其入人也深。借物而无情,则托寄浅近,难以打动人心。作诗解诗,不可不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