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修辞用韵《借风生浪》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修辞用韵《借风生浪》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仇云:此记邻里之情,承上“邻人”来。愚按:兴体起,朴而隽“苦辞”四句,借风生浪。末四句,两答两推开,才喜又悲矣。三诗俱脱胎于陶。(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

【诗例】

羌村三首 (其三)

杜甫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 “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解析】

至德二载(757年),杜甫因房琯之事,触怒肃宗,被放还羌村探家。《羌村三首》(其三)所写的,便是他刚到家那几天,乡亲们前来探视的感人场面。

庭前群鸡乱叫,有客在外叩门。人趋步相迎,原来是四五位父老乡亲,携酒来与诗人相叙。酒虽清浊不一,谈不上是什么佳酿,可充满了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几位父老乡亲一边向诗人敬酒,一边谦辞酒味谈薄,感叹世道艰难,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连娃娃们都被拉去当兵了,以至农事废弃,田地荒芜。听到乡亲们这番倾诉,诗人心潮翻滚,激情难抑。慨然以歌相答,深谢乡亲们在世事如此艰难之际,对自己所表达的厚爱与真情。诗人歌罢,仰天长叹,对乡亲们的感激,对国事的忧虑,以及个人心中郁积已久的种种苦闷,都汇入这歌声与叹息里了。

浦起龙云此诗“兴体起,朴而隽。‘苦辞’四句,借风生浪”。所言极是。“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首四句以清新之笔,写出一个具有浓厚乡野情趣的民居景观,先勾勒出一幅鸡喧庭前,客叩柴荆的热闹画面。又四句“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进一步展现了父老乡亲看重邻里之谊那种淳朴深厚的民风人情。此时我们已经感到乡亲们炙人的热情扑面而来了。然而以上八句还都是铺垫,尚未点破诗之真意,可看作是全诗的起兴。诗的关键处在接下来的这四句: “苦辞 ‘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最为绝妙的是,这四句不是出自诗人口中,而是由父老乡亲们说出,益发显得语句沉重,情境逼真。这种不露声色,巧借他人他事来表达自己思想情怀的艺术手法,便是浦起龙所说的 “借风生浪”。

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黍地无人耕”“儿童尽东征”的悲惨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在战火中颠沛流离、饱尝兵燹之苦的杜甫,不是不知道这一现实。可是在这首诗里,诗人却偏偏藏起了他那支常常是直陈己见,针砭时弊的笔,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采取了“蓄势”,将自己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巧妙地融汇在父老乡亲们对世事的描述与感喟之中。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在全诗荡起巨大的情感波涛。这种表达方法,果然达到了远比直抒胸臆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借风生浪,妙在“巧”。乡亲们为计人送酒,因“酒味薄”而稍加解说,不料这极其平常的解说,却道出了一篇大文章——连年战争,征兵不断,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含而不露地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里的“借风生浪”,可谓巧妙之至!其一,巧在从酒薄引出社会原因,合情合理,令人信服;其二,巧在以受害的当事人——乡亲之口道出,增加了亲切感,避免了“硬塞”给读者的嫌疑。因此“借风生浪”必须有生活依据,“生浪”之“风”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借”的。只要认真品味杜甫《羌村三首》 (其三),自不难理会这个道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