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艺术技巧·立意切题《笼住题目》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立意切题《笼住题目》原文|注释|赏析|汇评

【依据】

题曰夜泛,曰秋潭,若不切夜字、秋字,而为泛潭通套语,便不切题。首句萤火二字切夜字,又切秋字,莲丛二字,亦切潭字,只五字耳,笼得题字住,可知用字之诀矣。次句承首句,见如此凉夜,所以与畅当夜泛此秋潭也。三句只是指点景物,四句足三句之义,十字作一句谈。(朱宝莹《诗式》卷一)

【诗例】

与畅当夜泛秋潭

卢纶

萤火扬莲丛,水凉多夜风。

离人将落叶,俱在一船中。

【解析】

诗歌题目和诗歌具体内容的联系有些很紧密,有些较松散,不可一概而论。倘若题目所指比较模糊笼统,或诗人重在借题发挥,托兴寓意,则写诗不必太著题。有些作品不然,其题目含有叙实记事的成分,直接决定着诗人所要描写或表现的内容,那么,切合题目就是必然的要求了。方东树《昭昧詹言》说:“大约有一题须认清一题安身立命处,然后布置周旋,皆望此立命归宿,措注而作用之,所谓傍题命意,傍意吐辞。”主要指的就是后一种情况。

卢纶这首诗是描叙他与友人畅当夜泛秋潭的情形。题目“夜泛秋潭”中的“夜”、“秋”二字对作品描绘的景色作了具体限制,它们必须体现出“秋”的季节性和“夜”的具体时间性。同时,根据题目要求,描写又必须符合“潭”的具体环境。也就是说,诗篇只能写秋季夜晚泛舟潭水,而不能泛咏其他。此诗以 “萤火”、“夜风”切 “夜”字,以 “莲丛”、“落叶”切 “秋”字,以 “水凉”、“船”切 “潭”字,“萤火”既切 “夜” 又切 “秋”,“莲丛”既切 “秋”又切“潭”。全篇笼题,没有既可以放在此处,又可以移置彼处的“通套语”,尤其是首句五字,已历历状出 “秋”、“夜”、“潭”,简而得要。

“笼住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求作诗能够准确、贴切、鲜明地写出描述对象的个性特征,写好“这一个”,而不是其他,避免泛泛而谈。假如一首诗换上别的题目也能成立,送张三之诗可以转借送李四,咏初春景物与咏深春物色无甚差异,可以互相套用,那就丧失了具体个性,缺乏特色,是不足取的。《苕溪渔隐丛话》引《诗眼》一段话,其所述虽不限于笼题,但也包括这个问题在内,讲得很有道理,引录如下:“有一士人携诗相示,首篇第一句云‘十月寒’者。余曰:君亦读老杜诗,观其用月字乎?其曰:‘二月已风涛’,则记风涛之蚤也。曰: ‘因惊四月雨声寒’,‘五月江深草阁寒’,盖不当寒。‘五月风寒冷拂骨’,‘六月风日冷’,盖不当冷。‘今朝腊月春意动’,盖未当有春意。虽不尽如此,如 ‘三月桃花浪’,‘八月秋高风怒号’,‘闰八月初吉’,‘十月江平稳’之类,皆不系月则不足以实录一时之事。若十月之寒,既无所发明,又不足记录。退之谓 ‘惟陈言之务去’者,非必尘俗之言,止为无益之语耳。然吾辈文字,如 ‘十月寒’者多矣,方当共以为戒也。”此处批评的“十月寒”,正是一句通套语,作诗以此为戒,即强调突出描写或表现对象具体个性的重要,这对于切合题目来说,就是要求诗人努力去“发明”题旨范围内具体事物对象的独特之处,“无笼统粗略,肤阔不归之病”。(方东树 《昭昧詹言》)

杜甫《瞿唐两崖》:“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猱攫须髯古,蛟龙窟宅尊。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这是杜甫极力刻画之作,三、四句尤为警绝,钟惺评道:“字字是瞿唐,他处说天、说石、说水、说云,俱移此一字不去才妙。”(《唐诗归》)张九龄《入庐山仰望瀑布水》前四句:“绝顶有悬泉,喧喧出烟杪。不知几时岁,但见无昏晓。”钟惺评曰:“不是庐山瀑布,不须用此等许大关系语。”(同上)“竟陵派”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移不动”论,要求诗人选取最恰当和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描绘事物,使描述的词句与诗题所限定的具体对象之间达到高度的一致和融合,以至不能用其他的词句来移易或替代,做到像《瞿唐两崖》和《入庐山仰望瀑布水》那样诗题相称。唯有如此,才算是笼住了题目。这虽然不易做到,诗人却不可不朝这方向努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