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涛《筹边楼》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2)

诸将莫贪羌族马(3),最高层处见边头。

 

【注释】

(1)筹边楼:在四川成都西,为唐李德裕建。《新唐书·李德裕传》云此楼:“按南道山川险要与蛮相入者图之左,西道与吐蕃接者图之右,其部落众寡,馈餫远迩,曲折咸具。德裕日与习边事者筹划其上,凡虏之情伪尽知之。”即是四壁画边防山川险要地图,节度使经常和将领僚属在此研究边防方略。

(2)西川四十州:唐时西川剑南道共辖三十八州,“四十州”只是取其整数。

(3)诸将:唐时党项羌散居陇右及西川一带,边将有掠夺羌人牲畜致启衅端者,故戒之。《旧唐书·党项羌传》:“大和、开成之际,其藩镇统领无绪,恣其贪婪,不顾危亡,或强市其羊马,不酬其值,以是部落苦之,遂相率为盗。”

【赏析心得】

薛涛是唐代的女人。说到她,人们便自然会联想到与其有关的成都名胜古迹:西花潭、浣花溪、万里桥,碧鸡坊、枇杷巷、吟诗楼、薛涛井及松花彩笺(薛涛笺),等等。其实,这些大多是后人炒作,真正能反映这位女诗人思想境界和艺术才能的,《筹边楼》应是其代表作之一。

文宗太和四年(830)十月,李德裕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据史书记载,西川南临南诏(后称大理),西接吐蕃,乃边陲重地,当时正是多事之秋。李到任后,马不停蹄,召集军中老战士、少数民族人士及一切熟悉边疆事务的人,遍访山川、城邑、道路,绘成地图,在成都西居高点上,构建筹边楼。在楼的四壁画出西蜀四周山川险要地图,便利李同其将领僚属研究边防方略。由此可见,筹边楼是一座以军事为目的的建筑,对西川边防具有重要意义。李德裕入蜀不到三年,南阻南诏,西拒吐蕃,边防巩固,人民安居,生产发展,政绩卓著。

薛涛的《筹边楼》就作于李德裕建楼离蜀后这个时期,为文宗大和六年(832)左右,这时的女诗人已是年过古稀七十开外了。按照同代诗人王建所写:“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薛涛应是在枇杷巷里安度寂静的晚年,怎么还会有如此火热的一颗心,关心政治时事,注意边防安全,提笔挥就这首堪称“一代之雄”的绝句?

诗的开头极写楼的高峻,筹边楼挿入云霄,与飞鸟齐平。若在秋天,天旷气爽,登楼而上,从八面窗户朝外望去,周遭情景,尽收眼底。这样一座雄伟挺拔边防建筑,气势之“壮”,充分显示了西川首府形胜之地的气度和大唐安抚边防的坚强力度,完全可以保证西川三十八州的安定团结。

然而,诗人的眼光不仅停留在静止的建筑上,她比在筹边楼上看到的更远、更透。远的是,李帅走了,边境还能保证今日的安宁吗?诗人思路清晰、看透实质,边疆的根本安定,就是各族人民的和睦共处,就是说各民族的人心稳定作用,远远大于筹边楼。“诸将莫贪羌族马”,诗人犀利地点出,边境以往连续多事的根源,在于唐将的贪婪腐败。他们眼光短浅,图谋小利,往往酿成动乱大患。据《旧唐书·党项羌传》,羌族是居住在西川松州以北的党项羌族。该地区出产良马,以往边关将士强行勒索羌族人的马匹,无端寻衅,导致边疆骚乱之事屡有发生。最后一句“最高层处见边头”,是一语双关。筹边楼居高临下,登上最高一层,眺望边境,一目了然,既可发现边境前线的外来侵犯,也可监督大唐将士的不端行为。换句话说,真正的高大边楼、铜墙铁壁,是在各族人民的心里。只有各族和睦相处,边境才能相安无事。托意深远,语重心长,诗人的眼光和思想高度“非寻常裙屐所及”,是一般女子无法比拟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