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鸨羽》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肃肃鸨羽,① 野雁沙沙抖翅膀,

集于苞栩。② 落在丛丛栎树上。

王事靡盬,③ 君王差事没个完,

不能艺稷黍, 不能回家种庄田。

父母何怙?④ 父母靠啥来活命?

悠悠苍天,  苍天啊苍天!

曷其有所?⑤ 啥时安居不颠连?



肃肃鸨翼,  野雁沙沙展羽翼,

集于苞棘。⑥ 落在丛丛棘树里。

王事靡盬,  君王差事无休止,

不能艺黍稷, 不能回家种田地。

父母何食?  父母活命吃什么?

悠悠苍天,  苍天啊苍天!

曷其有极?⑦ 啥时过完苦日子?



肃肃鸨行,  野雁沙沙飞成行,

集于苞桑。  落在丛丛桑树上。

王事靡盬,  君王差役无止境,

不能艺稻梁, 不能回家种稻梁。

父母何尝?  父母靠啥饱饥肠?

悠悠苍天,  苍天啊苍天!

曷其有常?⑧ 啥时日子能正常。



【注】肃肃:鸟搧动翅膀的声音。鸨:似雁而大,亦称野雁。②集:鸟落在树上。苞:草木丛生。栩(xu):栎树。③盬(gu):盬息。④怙:依靠。⑤所:处所。⑥棘:酸枣树。⑦极:尽头。⑧常:正常。



这是役夫的歌唱。平王东迁以后,社会动荡,争战连年,兵役和劳役成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沉重大山。它不仅给服役者本身带来沉重痛苦,而且也严重地影响和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家庭生活,使人民陷入难以存活的境地。这首诗就是对这方面的沉痛控诉。

诗凡三章,均以咏鸨起兴。鸨鸟无后趾,在树上站立不稳,要时时搧动翘膀才能保持平衡。朱熹说这是比,喻民失其职,失其性。他说:“鸨之性不树止,而今乃飞集于苞栩之上,如民之性本不便于劳苦,今乃久从征役而不得耕田以供子职也。”也有人认为这是以鸨鸟不能稳定的栖息喻人民生活的危苦不安。两种理解各有见得。比喻本来就具有多边性。钱钟书《管锥篇》就曾讲过这个道理:“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设喻者如此,读者当然也会产生“用心或别,着眼因殊”的现象,这在欣赏古典诗词中不乏其例,无烦费辞。所以,如何理解体味诗之比兴,只要不脱离诗的实际,不违背诗意,不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诗人以鸨鸟为比兴,并非偶然。读过这首诗,我们不难想象,一个役夫成年累月奔波在外,现在看到不能稳定地在树上栖息的鸨鸟,很自然地会联想起自己天天奔走,不得安宁,正常生活遭到破坏的境况。这种比喻,不仅取象形象,角度新鲜,不落常套,而且还具有蓄势待发,引起下文的作用。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人民陷入到危苦不安的生活境地呢?下面三句作了直接回答:“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黍稷、稻粱)。父母何怙(何食、何尝)?”原来是无休无止的差役把人民逼向水深火热之中。差役没完没了。农民抛家舍业,久从征役,无法种地,致使田园荒芜,不能赡养父母。这三句具体而深刻地揭示了造成人民苦难生活的原因和人民苦难生活的严重程度,使人清楚地看到繁重的徭役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对正常生产的破坏。在这里,诗虽然只说了一句“父母何怙(何食、何尝)”,但其潜在的意象却是十分丰富的。你不但可以联想到杜甫“永痛长病母,五载委沟谿”那类惨状,还可以联想到孤儿孤女嗷嗷待哺的景象,可以想象到田园废弃、村落凋弊、饿殍遍野的惨象。深入到这一层意思之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每章最后两句的急切呼喊了。“悠悠苍天,曷其有所(极、常)?”面对着田园荒芜、废弃,父母无法养活,服役者情急而呼天了:“苍天啊,什么时候生活才能安定啊?什么时候差役才能有个头啊?什么时候生活才能正常啊?”这是令人心颤的声音,它包含着服役者的巨大悲痛和愤激,它包含着对美好安定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共三章,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其中只变换几个字,即所谓的叠章体。这种手法,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不仅可以使诗更富有音乐性而不至单调,而且还起着充分抒情达意的作用,是表现主题的一种加强形式。这首诗紧紧扣住役夫久从征役不得养亲这一中心,反复叠唱,始则痛安定之无日,继则念征役之无极,终则盼苦难有头,淋漓尽致地抒写了服役者的苦难遭遇和悲愤心情,强化了主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