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葛生蒙楚,葛藤爬满荆树上,

蔹蔓于野。蔹草蔓延野外长。

予美亡此,我爱已离人间去,

谁与独处!谁人伴我守空房!



葛生蒙棘,葛藤爬满枣树上,

蔹蔓于域。蔹草蔓延墓地旁。

予美亡此,我爱已离人间去,

谁与独息!谁人伴我睡空房!



角枕粲兮,角枕晶莹作陪葬,

锦衾烂兮。敛尸锦被闪闪光。

予美亡此,我爱已离人间去,

谁与独旦!谁人伴我到天亮!



夏之日,夏嫌白昼长,

冬之夜。冬季夜漫漫。

百岁之后,但愿百年我死后,

归于其居!到你坟里再相见!



冬之夜,冬季夜漫漫,

夏之日。夏嫌白昼长。

百岁之后,但愿百年我死后,

归于其室!到你墓里共相傍!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①蒙:覆盖。②蔹(lian):似栝楼,叶盛而细。蔓生,草本。③域:葬地。④居、室:均指亡夫墓穴。



[赏析]《葛生》这首诗,是女子在墓前哭悼亡夫的诗,是一篇最古老的悼亡诗,也可说是一首充满血泪的哀歌。

全诗共五章。一至三章用比兴手法,从葛藤蒙盖着荆树和枣树,蔹草引蔓于山野和墓地,以及忆念灿烂的角枕、锦衾,悲叹心爱的亡人独处、独息和独旦,情怀凄怆,感人肺腑。

第一章:“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起兴,引起下文女子凄清独处之情。葛是藤本植物,楚即荆树,是植株矮小的丛木。蔹草叶盛而细,广阔的空间,细矮的荆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画面给人以荒芜冷落之感,更加衬托出主人公悲怆凄凉的心境,也喻有女子失其所依之意。紧接着写“予美亡此,谁与独处!”我心爱的人离开人世,谁伴他在这荒野之中,不致孤孤单单地长眠地下。“谁与?”自问之辞。这发自心灵深处的深情自问,更见其愁思之苦。第二章,继续写她在想象亲人孤单地睡在坟墓之中,有谁伴着他寝息,不致使他孤独凄清!从旷野到墓地,字的变换,景的推移,感情逐步加深。第三章更变为“角枕粲兮,锦衾烂兮”,晶莹的角枕,发光的锦衾,想象这些纪情之物,一定还是光辉夺目,犹如“遗挂在壁”,流芳未歇;犹如“帷屏”“翰墨”,赫然在目,真是促人感伤,令人泪下。谁伴心爱的人,不致让他独自到天明!“独旦”用得特别新,这深情之思,无限凄苦之想,凝聚着多么浓厚的爱恋!这章诗把三个场景连接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层层深入地抒发了主人公绵绵不尽的哀思。

四、五两章,由“夏之日,冬之夜”,变换为“冬之夜,夏之日”,这不仅是字句的变化,实在是通过描绘时间的推移,展示无限愁绪:悠悠夏日心发慌,漫漫长夜愁绪长;冬天夜长长漫漫,夏天天长长悠悠,通过词语的巧妙变换,既描绘出时光的流转,更增强了时间漫漫的形象感,突出了主人公度日艰辛,渲染了女子的悲思苦恨。曲调低回,令人凄怆不已,夫妻深情,跃然于纸上。

在夏日冬夜句后,陡接“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这“居”和“室”均指纹,的确是“奇峻”至极。正如姚际恒所说:“夏之日,冬之夜,不露思字,妙!”妙就妙在不言思,而思之深长,寓情于景,情溢笔端。更重要的是把这蓄积的深情一下子都归结到居室相会,墓穴同眠,真是哀恻沉痛,一字一泪。

《葛生》这首诗运用了典型的内心独白,精心安排的结构形式以及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个女子对亡夫的坚贞、持久、炽烈的爱情,确是最早的感人至深的悼亡诗章。自晋代诗人潘岳写了《悼亡诗》三首,悼亡诗似成为悼念亡妻的特指。后人悼亡诗作不绝,南北朝梁代沈约有《悼亡诗》作,江淹更有《悼室人诗》十首,隋代的薛德音也有悼亡诗章。唐宋诗人也不断有作。宋代诗人梅尧臣对爱妻情深似海,所以在《悼亡》的第一首便写道:“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悲怀》中写道:“此身今尚在,竟当共为土。”《悲书》中写道:“吾身行将衰,同穴诗可诵。”这“终当与同穴”,“竟当共为土”与“归于其居”,“归于其室”,不仅是诗意相同,更重要的是情意相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