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上:取民有制》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第 四 章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乡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51〕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52〕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53〕,或相什百〔54〕,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55〕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  神农:炎帝神农氏,相传他第一个制造农具,教导百姓种田,是中国农耕的发明者。神农之言:指战国时期的农家学说。许行:楚国人,农家学派。  踵(zhǒnɡ):脚跟。这里用作动词,登,走到。文公:滕文公,滕国君主。  廛(chán):老百姓的住房。  与:给予。处:住所。  褐:粗麻编成的短衣,指老百姓穿的衣服。  捆:编织。屦:用麻、葛等织成的鞋子。  陈良:楚国的一位儒家人物。或以为即所谓“仲良氏之儒”。耒(lěi):古代翻土农具,形似木叉。耜(sì):铲一类农具。  饔飧(yōnɡ sūn):早餐和晚餐。饔飧而治:一面自己做饭,一面处理政事。  厉:害。厉民:使民众受到损害。  素:未染色的生丝绢。 釜(fǔ):锅一类的炊具。甑(zènɡ):用来蒸食物的陶土炊具。爨(cuàn):烧火煮饭。  陶:制陶器者。冶:制铁器者。  舍:什么。宫:室,家。  纷纷然:忙乱的样子。  惮(dàn):怕。  路:动词,奔走。  食(sì):供养。  偪:同“逼”。  敷:布,施。敷治:治理。  益:伯益,舜的臣子,起初做火正,后来做掌管山林沼泽的虞官。  烈:动词,烧大火。  瀹(yuè):疏通。济:水名,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故道经黄河而南,东流到山东,与黄河并行入海。今则下游为黄河所占。漯(tà):水名,出自山东,旧迹已湮没。  汝、汉、淮、泗:都是水名。实际上除汉水入江外,汝、淮、泗都不入江。  后稷(jì):传说名弃,周人的始祖,尧帝时为掌管农事的官。稼(jià):播种。穑(sè):收割。  树艺:种植。  契(xiè):相传为尧的臣,殷商的祖先。司徒:掌管教化的官。  叙:次序。  放勋:帝尧的名号。  劳、来(lài)二字,都有慰劳、慰问的意思。  振:同“赈”,救济。德:动词,施以恩德。  皋陶(ɡāoyáo):虞舜时的司法官。  易:治,管理。  则:效法。  荡荡乎:广大的样子。名:动词,形容。  与:参与。不与:无为而治。  夏:诸夏,指中原地区诸侯国。夷:蛮夷,指四方边远地区的人,这里主要指南方的楚国。  未能或之先:无人超过他。  倍:同“背”,背叛。  没(mò):同“殁”,死亡。  三年之外:古礼,父死子守丧三年,老师死弟子亦守心丧三年,但不必穿丧服。  治任:整理行装。  乡:同“向”。  场:指墓前场地。  濯(zhuó):洗。  秋阳:指夏天的阳光。周历的正月比夏历(今农历)提前约两个月,所以周历所谓秋实际上还是农历的夏季。暴(pù):同“曝”,晒  皓皓:洁白。不可尚:无法比拟。  南蛮:这里是对楚国的贬称。鴂(jué):伯劳鸟,古代被认为是恶鸟。  引自《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引自《诗经·鲁颂·閟(bì)宫》。膺(yīnɡ):打击。荆舒:南方少数民族,这里主要指楚国,楚国又称“荆”。春秋时鲁僖公曾跟随齐桓公讨伐楚国,此诗盖赞美此事。  贾:同“价”。 〔51〕 五尺:当时的五尺长度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即一米左右。 〔52〕 麻缕(lǚ):麻线。丝絮:丝绵。 〔53〕 蓰(xǐ):五倍。 〔54〕 什百:指倍数,十倍百倍。下文“千万”也是指倍数。 〔55〕 巨屦小屦:指做工粗糙的鞋子和做工精细的鞋子。

〔鉴赏〕 战国时期,学派蜂起,百家争鸣,农家就是其中有一定影响的一家。农家假托神农氏立言,其基本主张是,不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应当从事农业劳动,自食其力。他们还总结了古代的农业技术。农家的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孟子》这一部分就保存了关于农家思想的一些十分可贵的材料,虽然它们是作为批判的对象放在文中的。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农家的主张与实践在当时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跟随农家人物许行从楚国到滕国来的有数十人,他们边学习边劳动,以种粮食、打草鞋、编席子为生,过着简朴而平等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连原来信奉儒学的陈相也十分欣赏,以至于改变了自己的信念,而追随农家。但是,农家的思想表现了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孟子非常敏锐地发现了这种倾向,在文中从两方面对它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首先孟子论证了社会分工的合理性。许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无论知识分子还是统治者,都应当跟农民一样参加体力劳动,以耕织为生,君主收税归库是损害百姓。孟子针锋相对地阐明,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绝对平均主义成为不可能,有体力劳动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以及社会管理上的分工。他以前者的必要性来说明后者,即那种更高级的社会分工的合理性。

孟子以气势凌厉的诘问,迫使陈相承认许行本人也不是什么东西都依靠自己去生产,因为他虽然种植粮食,编织草鞋和席子,然而他仍然要通过商品交易获得衣服与帽子,取得陶器炊具和铁制农具。孟子让他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既要种地又要制造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由此孟子确立了一条普遍法则:社会分工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所必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

以这条法则作为大前提,孟子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论,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社会分工的问题,指出社会生活中有“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之分,“劳心”和“劳力”之分。当然,“大人之事”和“小人之事”不是科学的概念,但从下文可知,它们的含义还是十分清楚的,是指社会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区分。而“劳心”与“劳力”则相当于现代用语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概念。然而,“大人之事”没有经过严格的界定,是个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它常常是指当权者统治一个社会的一切活动,自然包括那些在现代人看来是压迫、掠夺百姓的勾当。此外,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孟子似乎认为大人之事是劳心,而小人之事是劳力。在这样的语境中,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的话语很容易被利用来或被理解为证明极少数人压迫、掠夺绝大多数人的制度的合理性。

可是,孟子的本意不是如此。从下面大量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心目中的大人之事,他所说的劳心是指以下这样一类事情:尧、舜为了百姓的利益,殚思竭虑,费尽心血,寻找人才,如尧选拔舜治理天下,舜任用能人披荆斩棘,驱赶野兽,为百姓开辟了一个能够生存的环境;大禹率领人民疏导江河,排除洪水;后稷教民稼穑,种植五谷,任用契教人伦理观念。在孟子看来,这些都需要极其繁重的脑力劳动,必须有专人专心致力于这些非常复杂的事情,不可能再要求他们去从事种地或其他劳力之事。

很可能孟子清楚地知道,所谓大人之事常常包括了许多残忍、卑鄙、肮脏的罪恶勾当,但是人们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取消国家机构及其管理职能,废除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因此他从仁的观念出发,尽力倡导民本政治,同时努力减少君主专制给人民造成的祸害。

分工确实会导致不平等,但是,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它从人类脱离自然的、野蛮的状态就开始了,是文明产生的标志。这一过程直到现在也还远远没有完成。农家幻想回到没有分工的自然状态,人人自耕自食,自给自足,这显然是一种倒退的主张。就此而言,孟子的批判应当说是正确的。

农家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又一表现是主张诚实经商,童叟无欺,商品价格划一,只论尺寸与斤两,不论其他。孟子一语破的,指出这种主张忽略了物品在质量上的区别,强调这种差别有时十分巨大。他问道:如果鞋子不管材料、质地、式样与做工,只按照大小尺寸定价,谁还会去制造质量好的鞋?孟子批判说,这种主张只能引导人们“相率而为伪”,就是说鼓励人们去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这一章是一篇辩论文,孟子这一类文章总是抓住对手的论点的要害,层层批驳,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文章或说道理,或发议论,或讲典故,或引诗文,或用比喻,所有这些组织得浑然一体,又穿插了讽刺挖苦之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显示了所向披靡的气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