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原文|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二)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三)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硕:大。  贯:侍奉。女:通“汝”。  逝:通“誓”。  爰(yuán):何处,哪里,一说于是,乃。  直:通“值”,代价,一说通“职”,处所。  永号:长声哀号。

〔鉴赏〕 魏国本是舜禹故都,在“冀州雷首之北,忻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其地狭隘,而民贫俗俭,盖有圣贤之遗风焉”。收入《国风》的魏国七篇民歌中有四篇即《园有桃》、《陟岵》、《伐檀》和《硕鼠》,展现的或是当时平常百姓被频繁的徭役和兵役以及苛捐杂税折磨得筋疲力尽、性命难保的状况,或是有识之士得不到重用、漂泊异乡的情景。在这种外有强敌压境、蚕食领土,内不修德政、选贤任能的双重摧残下,魏国很快“为晋献公所灭而取其地”也就不奇怪了。

《硕鼠》共三章,每章八句。正如《毛诗序》指出的,“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可见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生动。这首诗表达了人民对贪得无厌、横征暴敛而又不关心百姓死活的统治者的强烈抗议和无比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没有赋税、没有战争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比的手法,以“硕鼠”比拟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这是因为二者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他们都具有贪婪、凶残的本性,为了夺取劳动者的劳动果实,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其次,二者外形也有类似之处,尖嘴猴腮、大腹便便、肠满脑肥,形象丑恶;三是他们都怕见人,这既因为他们偷偷摸摸,行事龌龊见不得人,再就是他们总是与百姓有着水火不容的矛盾,随时都有被人民包围、消灭的可能;最后,就像朱熹所说,“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集传》),劳苦大众有着强烈的“去之”愿望,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必欲除尽而后快。这也就是数千年来百姓总是把贪官污吏比作硕鼠的原因所在。比如晚唐曹邺的《官仓鼠》就借鉴了《硕鼠》的手法,写道:“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本诗一开始,诗人就对贪得无厌的硕鼠发出呵斥,“无食我黍”表面上是说老鼠,实际上说的是欺压人民的统治者。之所以敢于这样声色俱厉地斥责他们,是因为这些当权者对人民敲骨吸髓,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这种状况实在无法再忍耐下去了。什么原因呢?“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这儿的“三”泛指多,多年来对你精心侍奉,任劳任怨,可你呢?一点也不体谅民生的艰辛,百姓的苦难。当说这番话的时候,诗人心里充满的是忧郁、悲凉与绝望,压抑不住的愤怒似乎要迸发而出。但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此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拔剑而起,而是“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理想社会的代称,在那里所有的人都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贪官污吏的盘剥,没有无休无止的战争。当平民百姓对现实人生、对腐朽的社会绝望的时候,无一例外都要去寻找“乐土”。可是这只是理想,此岸世界根本没有什么世外桃源、皇天乐土,有的是随处可见的硕鼠们作威作福的黑暗现实。最后,只能对天长叹“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哪儿才是劳苦大众安身立命之处呢?这不是什么浪漫主义的遐想,而是对现实社会的绝望情绪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吐露了贫苦百姓对造成人民赤贫的剥削制度的强烈不满。

后两章在句子结构上和第一章相同,都采用了《诗经》中常见的四字句,运用了比的手法,但用词上也有变化。从硕鼠所食的对象看,从“我黍”到“我麦”、“我苗”,可谓变本加厉,不但索要粮食的种类繁多,而且连幼苗也不放过,这种贪得无厌的行径远甚于老鼠。后面还有“乐土”、“乐国”、“乐郊”与“我所”、“我直”和“谁之永号”的变化。这些词语音韵上的变化使得全诗歌唱起来声音更加清晰、响亮,更能把劳动者愤怒的激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烈地表现出来。

《硕鼠》在《诗经》乃至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具有极其鲜明的社会意义,是辛辣地嘲讽贪官污吏和表达对现实制度强烈不满的优秀代表作。现在读来,它仍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