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调心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二祖调心图

北宋·石恪作

绢本水墨

纵三五.五厘米

横一二九厘米

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佛教传入我国后,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浸润、融化,到了宋代,禅宗中六祖慧能所提倡的指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假外求的“顿悟”修行方法已相当普遍,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就是一幅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

画面展现了两个禅定状态的高僧。其一,头枕屈臂,趴在一只睡虎身上,脸部的五官挤压在一起,呈现了睡眠的神态。其二,弯臂以手托腮,依在自己的右腿上,同样表现了睡眠的神态。但两者有所不同。前者全身依托于睡虎,可谓“沉睡入泥”,生动地表现了高僧达到了酣睡入梦、超脱一切的禅定境地。而后者的头躯则是依托于自身的支撑,入微地表现了高僧若有所思、静心似睡的禅定状态。简言之,前者突出一个“酣”字,后者突出了一个“静”字。

作者以睡虎为枕的处理方法,其匠心是以虎为反衬,表达出高僧的修行深厚、功德高远、法力无边,即使猛虎在他身旁也是像猫一样驯服。

《二祖调心图》中高僧的头脸手脚用淡墨勾出,身躯衣纹则以狂草的笔法用粗笔、破笔泼墨画出,再以淡墨渲染。强劲飞动和若不经意的草草逸笔表现出高僧微妙深邃的禅境。作者把强劲飞动的笔势和潇洒奔放的泼墨结合起来,水墨淋漓,一气呵成。深的地方,浓有光彩;浅的地方,淡有韵味,达到了有笔有墨、笔墨交融的艺术境地。所作不受对象的约束,有了“传神”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画坛上盛行的手法是写实作风和文静细致的格局,《二祖调心图》的这种粗笔写意的表现方法,大大冲破了这种文静格局,是不受当时士大夫们所欣赏的,甚至目为“粗恶”、“不堪入目”。因此这也是对当时占主流地位画风的一种冲击、一种突破,对于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来说,这种冲击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而画面中高僧的形态一改过去圣者们所传的庄严肃穆的形象,而代之以有血有肉、真切可感的世间之人,这也是这幅作品的突出之处。

二祖调心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