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骑牛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老子骑牛图

北宋· (传) 晁补之作

纸本水墨

纵五○.六厘米

横二○.四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晚期的翰林图画院盛况空前。院体画代表着当时的绘画主流,而一些身份显赫的人,也加入了绘画的行列,他们中间有宣和皇帝赵佶,贵胄皇亲赵令穰、王诜等。他们的画,从规随矩,不堕院体画的写实风范,更能于此中寄情寓兴。晁补之是这个时期的著名文人,他和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轼)门四学士”,有着很高的文学造诣和不俗的艺术修养。晁补之的绘画和苏轼、米芾那种缺乏写实功夫,依赖书法笔力支撑的乘兴涂抹的文人画不一样,从他的文集《鸡肋集》一些关于绘画的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他采用的是如赵令穰、王诜一路的院体手法。

《老子骑牛图》款识:“晁无咎写。”老子宽额高耸,浓眉下弯,祥目凝视,气度悠闲,几分端庄,几分超脱,呈现出睿知的哲人风范。这是画以外入内,从形象的把握上来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世界以及个性特色,是晋唐以来“传神论”旗帜下的又一杰作。由于老子是人们所熟悉的先秦哲学家,其著作《道德经》又是家喻户晓的经典,老子形象存于观众的心目中,尽管一经画家的描写,就有直观固定的倾向,也尽管在此之前,不少人曾画过老子像,但“我注六经”的观念在绘画领域中也是屡试不爽的。此图因其高超的艺术手段,当属常画常新的范畴。

老子骑牛图

画家用细线描述头部,墨色略淡,正与老子无为淡泊思想契合,线条勾勒已具书法意味,轻曼的顿挫间,轮廓生动无比;长眉阔髯,疏朗有致,眼作似开似闭状,以显自若的神情;耳、鼻等才寥寥一二笔,便见周全,真是多一线则为累赘,少一线无以成像。线条应运得如此炉火纯青者,在当时,除李公麟外,无有出其右者。

身体以衣褶为主,也是阔略的线条,所不同的是,线型粗壮,行笔圆中带方,势盛力沉,难以想象晁补之那样的文弱书生,笔力竟会如此惊心动魄。仔细品析,就会发现粗身与细脸的关系,是在互映互衬中得到和谐与统一。

老子胯下的牛,俯首慢步,一应牛的外形,也一应牛的特性,然而和老子的形象比例失调,人大而牛小。在出色的艺术家手中,有违写实常规的,往往是匠心独具处,它不仅衬托出老子形象的高大、完美,还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题——老子骑牛,决非牛驮老子,一种骑与被骑的关系,一种怡然自得地驾驭的意境,一种千百年来老子形象的伴生物和老子形影不离的主次地位象征。上端的树木,阔笔横扫,有如风驰电掣般的快意,作为配景,也是上佳的手法。从树的画法,老子衣褶的画法上看,已具备了南宋水墨苍劲式的风格。北宋晚期,在某些画家身上,出现了一些南宋画法的端倪,原不足为怪,但如此成熟、老到的南宋画法,要断言出自晁补之之手,恐难令人信服;另外,款识中的“晁无咎写”的“写”字,也大有疑惑,在院体画作为主流的时代,视画为写,大概也不是事实。不管怎样,此图的艺术品质依然,非北宋作品,非晁补之手迹,都无关紧要,说它是南宋院体高手的所为,也不会影响观众的欣赏情绪。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