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冈草堂图
明·莫是龙作
纸本浅设色
纵一三一.六厘米
横五三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秋色离离到草堂,早看疏叶点新霜。
道人自得闲中味,睡起摊书映夕阳。
莫是龙在《东冈草堂图》上的这首题诗,非常真实地写出了明末文人的一种闲适心态。而结合整个画面来看,近景坡石丛树临溪,山径曲折,缘溪岸而上,一文士策杖信步,眺望对岸。由板桥左转,即来到草堂之前。草堂空敞,正屋几架上堆满书箧,一老者正据案诵读,朗朗书声与潺潺涧水声相和应,那位策杖的文士,似乎正为此所吸引,所以循声前来访友。草堂后松枫离披掩映,白云缭绕于山腰,奔湍隐现,岩壑深幽,峰峦高耸。诗情画意,味之弥永,令人思出象外。
莫是龙与董其昌同里,他的活动年代,与董同时而稍前。画史上盛称的“南北宗”论,历来推为董其昌的卓见,而事实上,对此论的精义,莫氏早于董已有所阐发。所以,关于“南北宗”论的发明权,归董抑或归莫,一度引起论争。而其实,这正是当时华亭画坛的一个风气,所谓“智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当然,在这一理论的推广中,董其昌的影响大于莫是龙,也是毋须讳言的。
此图的画法全从“南宗”中来,胡椒点叶,杂以介字、攒针、夹叶,披麻皴山,杂以解索、牛毛,在总体上近于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理法森严而整饬;心平气和的抒写,则又变化了元人的笔墨,显示了由吴门画派向华亭(松江)画派的过渡。一般认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宋人重丘壑,元人重意境,明人(主要是吴门画派)重理法,而以华亭为代表的明清正统派则重笔墨。但这样的分界,毕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处于二者之间的转折期,无论由丘壑向意境,由意境向理法,还是由理法向笔墨,都必然有一个过渡的衔接。无疑,莫是龙的这幅作品,正是体认了山水画史上由理法而笔墨的衔接关系。
此图没有年款,从画风来分析,当属于莫氏早期的作品。至他的后期作品,侧重于笔墨的倾向就更为明显了,尤其是山石、树木的画法,与董其昌一脉相承。
东冈草堂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