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高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庐山高图

明·沈周作

纸本淡设色

纵一九三.八厘米

横九八.一厘米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沈周四十一岁时,画此图祝贺老师陈宽七十寿辰。画面自篆书“庐山高”,并题古体长歌一首,末识“成化丁亥端阳日,门生长洲沈周诗画,敬为醒庵有道尊先生寿”。按陈宽字孟贤,号醒庵,学识渊博,工诗,具唐人法,亦善绘画,曾为沈周师。陈宽祖上是江西人,所以此图描写庐山之“高”,以为象征。

庐山高图

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构图以S形为轴线,自下而上,由近及远。下端作山根坡角,两棵劲松配以杂树,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斜跨木桥,打破了直线的呆板,两侧巉岩峭壁,呈内敛之势。瀑布上方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但见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正如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再读画上题语“公(醒庵)亦西望怀故乡,便欲往依五老巢云峰”,感到愈加亲切了。全图布局近、中、远景相连,一气呵成,略无牵强拼凑,真大家手笔。

局部结构亦颇具匠心。如近景的四株树,以两松为主,并行弯曲,势与山脉走向相逆,两株杂树一直一弯,既有树干的穿插又有枝叶的变化。再如瀑布两侧的岩皴法,都取横向而又型类不同:左面呈横向放射状,用密集的点子皴画出脉络,显得朴茂苍郁;右面则用横纹折带皴并加点,表现岩壁的险峭;左右两相对应,中间直落瀑布,势相逆而意相承,并引出左方象外之趣。

沈周早年习画,上追董、巨江南画派,近效元代王蒙、黄公望。《庐山高图》则借鉴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交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再位置大小林木,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紧,有条不紊。至于远近层次,一靠墨色浓淡逐渐变化,二靠皴点疏密顺理布置。皴法则有两式:除解索皴外,还以淡墨勾石骨,以焦墨皴擦,绝无余地,再加点子,同时兼取董、巨江南画风的润湿、渲淡之长,望之郁然深秀。清方兰士说过:“每视人画多信手随意,未尝从古人甘苦中领略一分滋味。石翁与董、巨劘(一作摩)垒,败管几万,打熬过来,故笔无虚著,机有神行,得力处正是不费力处。”(《山静居画论》)

是图正值沈周中年精力充沛,饱含激情而丝毫不苟。一树一石,一峰一涧,一条小径,一溜石阶,一个人物,一座山房,都倾注心血,惨淡经营。元四家山水画在明代随吴派兴起而风行一时,沈周则是吴派开山祖,潜心研究四家画法,临摹达到“能乱真本”的程度。通过他的摹本,元四家画风广为传布,但也滋长了泥古倾向,给山水画坛带来不良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