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①,犹掇②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枸④;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⑤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⑥,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疑于神⑦,其痀瘘丈人之谓乎!”
(《庄子·达生》)
注释①“见痀偻”句——痀偻(goulou),同“佝偻”,驼背。承蜩(tiao),用长竿粘蝉。②掇(duo)——拾取,以手拾物。③锱铢(zizhu)——古代重量单位,24铢为1两,6铢为1锱。这里比喻极少的数量。④若厥株枸——厥,同“橛”,小木桩。株枸(ju),斫残的树桩。⑤虽——即使。⑥不反不测——因心无杂念,身臂一动也不动。⑦疑于神——妙若神明。
赏析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小品,其名虽本于佛经,如《小品般若》,但作为文体,不过是随笔、杂感之类短文的通称。本文短小精悍,有感而发,具有小品的基本特征。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是本文的主旨。庄子写作此文,意在告诫世人:要学得一种本领,必须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才能把握规律;把握了规律,方可得心应手。要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必须坚持不懈地苦练基本功,直至炉火纯青。这番抽象的道理,却用一则寓言讲得生动而逼真。
这篇短文的生动性和逼真感,主要取决于善于编织情节和层层设喻。这本来是寓言的两个基本要素。本文的妙处更在于情节的编织和比喻的运用奇巧之至。先看比喻的运用:痀偻老人以竿粘蝉而万无一失,就像用手在地上拾物轻而易举;他处置自己的身体,就像树桩那样不会摇晃;他举起胳膊,就像干枯的树枝静止不动。为了强调他练功的高难度与粘蝉的成功率成正比,还用了层递的修辞方法:“累丸二”、“累三”、“累五”,由少到多,难度渐大,技巧日臻完美;“失者锱铢”、“失者十一”、“犹掇之也”,由多到无,失误渐少,成功有了绝对把握。一连串有比喻的层递句式,形象鲜明,寓意明晰,意趣盎然。整篇文章基本上由孔子和驼背老人的对话组成,在神情毕肖的对话中寄托着劝喻的意义,并借孔子对学子的教诲,点明题旨。就其劝喻而言,整篇文章又是一个有故事情节的比喻。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痛快淋漓。本文写粘蝉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上天入地,引发出奇特的想象和深刻的哲理。的确,庄子为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语),令人赞叹备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