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严谨缜密的谋篇布局
《淮南子》书名原为《鸿烈》,依据是《淮南子·要略》说“此《鸿烈》之《泰族》也”,《要略》是《淮南子》的序言,因此淮南王称自己的书叫《鸿烈》。西汉末年,刘向负责校订整理《鸿烈》,此书才改名为《淮南》,并分为内、外篇。东汉大学者许慎作《淮南间诂》,属于解释《淮南》字词的书,说“鸿,大也;烈,功也。凡二十篇,总谓《鸿烈》”,他解释“鸿”和“烈”的字义,是巨大的功业。东汉后期的高诱给《淮南》作序说明作注的目的时说“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说“烈”是“明”,意即明道。东汉以后,又有人将《淮南》与《鸿烈》合在一起称为《淮南鸿烈》。总之,《淮南子》的早期书名繁多,直到唐初史臣编《隋书》,其中有一篇《经籍志》记载隋代以前藏书的书目,开始称此书为《淮南子》,流传至今。这是《淮南子》书名的演变过程。
《淮南子》全书除《要略》外,其余二十篇篇题皆有“训”字,如《原道训》《俶真训》《地形训》等。一般认为“训”字不是刘安着书时所加,很可能是高诱注《淮南子》时所加,当然对此相关学者也有不同的意见,有学者认为“训”即训解,是指每篇的作用就在于训解某种理论,那就属于刘安所加了。
《淮南子》的结构严谨、秩序井然、条理分明。从现存的《淮南子》可以推断,写作有明确的集体分工,事前确定了统一的提纲,然后由若干人分别撰写,最后有人加以贯通,并归纳全书写成提要。由于刘安本人才学甚高,他对于全书的编写和润色的功劳不可低估。全书共有专题论文二十篇,题目整齐,篇幅规模相当,内容互相联系、各有侧重,显示出极高的组稿和统稿水平。
根据各篇的内容归纳和总序性质的《要略》提示,二十篇论文的要点可以简述如下:
《原道训》是全书的总纲,主旨在于阐述“道”这一核心概念的特性、作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演化的动力,空间上无所不在,时间上无穷无尽,形态上无所不能。“道”的核心表现是“无为”,即顺应自然的形势而有所作为,这是君言治国修身的根本。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表现汉代宇宙观的帛画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俶真训》,俶指始,真指本真,意即道之本真的开始。文章接着《原道训》侧重讲“道”的历史变化,通过自然界的演变规律来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注重“人”与“道”的关系,指出道德与仁义的先后顺序,强调只有返璞归真,才能复兴道德,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天文训》是一篇重要的天文学文献,论述了宇宙的起源路径、日月星辰的分布及运行规律、风雨雷电的形成原因等,也涉及二十四节气、“八风”和“五音”“十二律”等历法、气象和音乐方面的问题。
《地形训》是一篇重要的地理文献,以九州为中心,层层扩展到八殥、八纮、八极,体现了刘安“大九州”的观念;本篇还记载了九座大山、九个关塞、九个大湖和黄河、长江、淮河、辽河等四十余条重要的水道;文章还涉及农作物、矿产等经济地理情况;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将地与人的关系相联结,认为生活在不同生存环境的人具有不同的风土人情、生理表现和心理特征。最后记载了分布于海外的三十六国。
《时则训》论四时运行的变化规律,是古人长期对天象、物侯等四季规律观察和总结的产物,要求主政者施行法令要顺应时节。文中十二个月的月令,贯穿着“顺天而行,莫违天时”的精神,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思维。
《览冥训》,览指观察,冥指幽冥,意即观览深微幽冥的道理。这是全书从自然向人事论述的转折,主要讲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指出人的意志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人类必须顺应大道、返归自然。
《精神训》是“生命论”哲学,论述了生命的起源、构成要素和价值以及养生之道的问题。人是由精气产生的,精神和形体来源于天地,因此气、神、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以神为主。身体和五官都是效法自然的结果,因此人的一切行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本篇着重强调了“养生”,在老庄豁达和豪放的生死观基础上,只有“轻天下、细万物、齐生死、同变化”,才能不为外物所牵累。
《本经训》,本指开始,经指不变之常,意即治乱得失的不变道理。文章认为长治久安的根本是掌握大道,天下混乱、国破家亡的原因,就在于统治阶级无穷无尽的嗜欲。
《主术训》指君主的治国之术,即论君主统治的道理。治国要实行“无为而治”,要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治国重在安民,“政苛则民乱”,为政宜简,不要多事扰民;治国要依靠大众的力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治国要量才而用、任人唯贤,“所任者得其人,则天下治,百姓附”“所任者非其人,则国家危,百姓乱”;治国要依靠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定以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国君还要利用权势的力量达到以小制大的目的,“得势之利者,所持其小,其存甚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同时,君主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处处以身作则,做好示范榜样。
《缪称训》,缪指谬误、不同,称指借用、采用;意即借助同类事物来摈除错误的异说。文中首先论述了道德与仁义的关系,“道灭而德用,德衰而仁义生”,仁义是道灭德衰的产物。指出世界是可知的,天、地、人都有规律可循。把握祸福、轻重、德怨等的相互转化关系。圣人治政要“无所不用”。君子治国要善于“举贤”,要抛弃偏见、用其所长,广选人才、集合众力。
《齐俗训》,齐指齐同,俗指礼俗(礼节、习俗),意指看齐不同的礼俗。文章指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礼俗不同,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及合理性,不能以某种礼法标准去统一,也不能强迫人们接受,要“入其国者问其俗,入其家者避其讳”。
《道应训》举例说明“道”的应验,是“道”的具体运用,属于《原道训》的续篇,但以寓言故事、对历史事例等对《原道训》进行形象化的解说。全篇共有五十余则,有近二十则见于《吕氏春秋》,近十则见于《庄子》,每篇结尾都以老子(或庄子)语录结尾。
《氾论训》广泛引用历史事例来阐明“道”的观点,即“博说世间、今古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一”。本篇强调文明是不断发展的,不宜盲目是古非今,说“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道,善则着之”,根据具体的情况利用文明的成果,“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反映了发展变化的进步历史观。
《诠言训》,诠即就,诠言是就万物的宗旨说明它的特征,也就是详细阐明事理的言论。本篇的核心是“无为者,道之本也”,“无为”是“道”的本质要求,要做到“无为”,就得消除欲望、仁义和智慧,返璞归真,贻养天性。
《兵略训》属于军事理论,是先秦兵家军事思想的总结和创新。基本观点是战争起源于物质的匮乏,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励士兵、团结百姓,战争胜败的根本在于政治的清明与否,将领要根据客观条件灵活运用战争策略。
《说山训》《说林训》,说是指寓言箴语、历史故事等,山、林指如山如林那样众多,本篇是解说自然和社会中各种事理的箴言妙语。
《人间训》以大量的历史事例、寓言故事来论述人世间的各种互相对立的关系,以祸与福的关系为主,并涉及得失、损益、利害、功罪、取舍、毁誉、徐疾、赏罚、成败等内容,富于哲理性、充满辩证法。
《修务训》,修是勉励,务是趋向,意即勉励人们尤其是统治者奋发进取,为人民谋利益。本篇详尽阐析了“无为”思想的实质内涵,即按照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并批判了庄子的消极“无为”,属于积极的“无为”,而“有为”是违背自然规律,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文章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人必须学习才能成才,学习要能持之以恒,要培养独立的见解。
《泰族训》,族是聚集,泰族的意思是将古今万物的道理聚集在一起。本篇是全书的总结,集中论述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强调治国应遵循自然规律,做到无为而治。
《要略》是全书的总序和提要,详细阐述了本书的写作目的是“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即以道与德为纲来讨论人世之事;写作原则是“言事”与“言道”并重,既避免空谈无根又避免就事论事;写作方法是“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即反复言说,广泛称引。本篇还详细说明了二十篇的创作宗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严密的结构体系。
总之,全书二十一篇,除《要略》属于全书的序言,其他二十篇基本按照天、地、人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原道训》《俶真训》是讲“道”的起源、特征及其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的规律,是全书的总纲;《天文训》《地形训》《时则训》主要讨论天文地理和四时运行的规律;《览冥训》《精神训》《本经训》讲自然的规律在养生、治政方面的应用;《主术训》《缪称训》《齐俗训》《道应训》《氾论训》《诠言训》《兵略训》讨论的是社会、政治的具体问题;《说山训》《说林训》属于寓言、箴言和故事的汇集;《人间训》《修务训》《泰族训》主要讨论人间的祸福等对立关系,强调积极的无为观。二十篇的安排章章相联,环环紧扣,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从内容上看,举凡宇宙、天地、四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人生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领域,基本都有涉及,因此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