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俞明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俞明震
西溪暝烟送归客,艇子落湖风猎猎。
芦花浅白夕阳紫,要从雁背分颜色。
颓云掠霞没山脚,一角秋光幻金碧。
欲暝不暝天从容,疑雨疑晴我萧瑟。
忆看君山元气中,沧波一逝各成翁。
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平生云梦胸。

俞明震诗,陈三立序称其“感物造端摄兴象空灵杳霭之域”,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则更指出:“其诗初学钱仲文,后由简斋(陈与义)以规杜,淡远幽深,精神独往。”本诗为诗人晚年居杭州西湖时赋,写景奇丽,复融入身世之感,笔有化工,可谓杰作。

诗的开头,“西溪”句紧扣诗题“游西溪归”,“艇子”句紧扣诗题“泛舟湖上”,二句并点明了赏景的时间、地点。“暝烟送客”,一个“送”字将无生命之物写活;“艇子落湖”,一个“落”字也不同凡响,动感很强。

下面四句,刻意写出晚景的色彩美。芦花白,夕阳紫,似乎在大雁背上也能依约辨出二种颜色。山脚下云朵缓缓飘落,在火焰般的红霞前掠过,悄然隐去;湖面上秋水涵天,粼粼波光金碧闪烁,变幻不定。“要从”句自周邦彦《玉楼春》词名句“雁背夕阳红欲暮”化出,但别有新意。四句一有植物,一有动物,一明有山,一暗有水,组织上既自然又精巧。

接着,诗人之笔由写景转入抒情,在衔接上颇见功力。“欲暝”二句,乍看似双拟对(一种以不相连的重字互对的对仗形式),但两“暝”字与两“疑”字在上、下句中位置不同,而“天从容”、“我萧瑟”对偶却极工整。这样似对非对,便在音节文字上产生一种特殊效果,加强了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反差。天色安谧从容地变化,诗人的内心却无法保持平静。“疑雨疑晴”既切合湖上晚景,更隐含着对国家前途既感失望又抱希望的矛盾心理。“从容”本宜描写人,“萧瑟”本宜描写物,这儿却来了个颠倒,用笔极见跌宕之妙。

最后四句,诗人的笔墨在今昔之间流淌,写下了他触景生情、近思遥忆的感慨。早年俞明震和陈三立曾同游岳阳,登洞庭湖中君山,彼时二人俱少壮。此时同游西湖,在苍茫暮色中体味人生暮年的复杂感受,回想个人的宦海沉浮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清朝的内忧外患,诗人怎能不惆怅万分!为了自我宽慰,诗人便要让美丽的景致填入自己雄心壮志消磨殆尽的胸怀。按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故“云梦胸”比喻胸襟阔大,志高气壮。而“西湖影”在诗中是晚景,恬澹却又迟暮,实为诗人老年心境的物化。四句“忆看……”写昔,“沧波……”写今,“请将……”又写今,“写入……”又写昔,环环相扣,如律诗中的粘与对,章法非常严谨,语句又非常灵动,可见诗人的出色诗才。

俞明震此诗,陈三立、陈曾寿均有同作,而钱仲联《梦苕庵诗话》以为二家“俱善状光景,而无觚庵(俞明震号)之情致”。一般认为觚庵诗五古最佳,但这首七古的造诣甚高,足以与其五古匹敌,夏敬观《忍古楼诗话》说这是因他晚年“遭际坎坷,困而弥工,不特得山川之助也”,良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