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打扮要尽量符合自己的身份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穿着打扮要尽量符合自己的身份

原典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译释

衣服贵在整洁,不在华丽。穿着上要根据自己的身份,与家庭的情况相称。

解读

华丽的衣装不如恰到好处的打扮

如果你参观过陕西秦岭兵马俑,就会发现,不同的兵马俑的服装打扮是不一样的。高级军吏俑穿着鱼鳞式铠甲,而普通的士兵则身穿扎甲;普通士兵不带冠,扎发髻,有的戴布制或皮制小帽;中级军吏俑带单板长冠或者是双板长冠;高级军官则带双卷尾鶡冠。

在古代,衣服不仅用来遮羞挡寒,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古人在穿衣服时也是很慎重的。只有穿上与自己身份相符的衣服,才是合理而得体的。

在人际互动行为中,别人对你的观感通常只有7%是在注意你的谈话内容,有约38%是在观察你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如态度、语气、形体语言等),但却有53%是判断你的外表是否和你的表现相称,也就是说,人们在意的是你看起来是否与你所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相符。因此,在什么年龄段,我们就要做什么样的事,说什么样的话,穿什么样的衣服。不要在不适宜的时间段,穿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服装,去办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符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份的转变,你的穿着打扮也要作相应的转变,并应该与之相称。记住,衣着是你的第一张名片。所以,你要随时注意他人的穿着,尤其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的穿着,在比较中提高自己的穿衣水准。

当然,每个人的穿着打扮也要视个人的性格特征、肤色、身高以及所在的场合等而定。不同的场合,穿的衣服也要有所不同,否则就容易闹出笑话。

正如《弟子规》中所说“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一个人的服装不在于有多么华丽,而贵在清洁和符合自己的身份与形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气质,你所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自然韵味。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你应该时刻记住自己才是衣装气韵的主角,而不是那些服装。真正的衣装气韵的灵魂永远都应该是人,只有用自我的气质去支配合适的衣装,你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那种衣服和人珠联璧合的状态美。

不管是在人聚会场合,还是在公共场所,只要你与人进行交往,你的着装打扮、言谈举止等外在形象就会被他人尽收眼底,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你可以不美,但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要穿对符合自己身份和个性的服装。

一次,西晋贤士,嵇康的儿子嵇绍去求见齐王时,齐王正和董艾等人在宫中闲聊。见了嵇绍,董艾就对齐王说:“嵇绍善丝竹,今天可让他弹一曲让大伙儿乐乐。”

齐王听董艾这么一说,也正有此意,于是便命人抬来乐器请嵇绍演奏。然而,对于这个要求,嵇绍却选择了拒绝。他庄重地对齐王说:“大王,我今天穿着整齐的朝服来见您,您怎能让我去做乐工的事呢?您是主持政事的君王,更应该讲究礼仪,端正秩序。”齐王和董艾等人听了此话都感到很惭愧,于是挥挥手,让人将乐器抬走了。

嵇绍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人,他对自己的着装打扮非常在意。他知道,自己穿着朝服就要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而不应该违逆自己的身份,去做乐工的事。由此可见,穿衣着装并不是一件小事,如果穿着与身份不符,或者穿得不妥,就有失体面。

与嵇绍一样,孔子对于服饰着装也充满了内在的谦恭与敬畏。有一次他病了,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便马上头朝东,在身上加盖朝服和大带,连那束在腰间的大带也要拖带着,丝毫不能马虎与疏忽。生病卧床是如此,正规上朝就更不用说了。孔子在《礼记·玉藻》中说:“朝服而朝。”在进宫朝见国君时,必须要穿朝服,除非国君恩准,否则就有不敬之罪。孔子正是以自身对服装的敬畏之心,来看待着装的。在他看来,服饰本身散发出的合理秩序必须遵守。

孔子在《论语·尧曰》中指出:“君子正其衣冠。”在孔子看来,整齐的穿戴是有文化教养的表现,而衣冠的周正则是君子的起码礼节和必备条件。由此可知,孔子对仪容服饰的要求已经到了非常严苛的阶段,他将服饰正不正看作一个人能不能立足于上流社会的大事。因为一定的服饰,代表一定的社会身份,因而衣冠不整,君子是引以为耻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在现实中身体力行,在服装打扮上尽量选择那些符合自己身份和个性的服装,作为修炼自身,提升自己修养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去做一个完美的人。

弟子规精华

从礼仪修养上来说,正确的服装打扮应该是与个人的身份和形象相符的,因为只有相符,才能让人感觉得体大方。反之,当你的服装打扮与你自身的身份与形象不相符时,就容易让人产生突兀与矛盾之感。这样也会降低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