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初中文言文阅读|注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袁宏道



课文导读

袁宏道 (1568—1610), 字中郎, 号石公, 明代公安 (今湖北公安) 人, “公安三袁” 之一。 出身于进士, 曾任吴县知县、 京兆校官、 礼部郎中。 由于宦官专权, 曾两度告归, 寄情山水。 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 与其兄袁宗道、 其弟袁中道是 “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以 “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 的鲜明旗帜, 主张文章随时代而演变, 反对前七子的复古主张, 时称 “三袁”。 他的散文个性突出, 表现了晚明新兴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思想特点, 语句自然真切, 流畅明快, 给人以清新活泼之感。 著有 《袁中郎全集》。

《满井游记》 是一篇记叙初春景色的抒情散文, 写于1599年, 这一年的早春二月,他游历了满井。 满井是北京城东北郊的一口水井, 井中飞泉喷薄, 冬夏不绝, 井旁青藤茂草, 掩映着清清渠水, 错落的亭台, 景色优美, 是当时京城览胜的好去处。 作者以他特有的自然、 清新、 细腻的笔触, 描绘一幅春回大地、 万物欣欣向荣的图画。 文章不长, 却牢牢地扣住了 “春意” 二字。 通过描写早春满井的景色, 表达了他热爱自然、 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 富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在捕捉初春时节富有特征的景物时,运用了贴切而新奇的比喻, 令读者拍案叫绝。 比如 “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从局促小屋投入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 舒朗的心情。凡作者笔下所描写的景物、 动物, 都被赋予了人的感情, 使读者感到十分亲近、 十分美好。 此外, 文章遣词造句极为传神, 笔中含情、 借物喻人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既传山川景物之神, 又处处洋溢着作者悠然神往之情, 渗透着洒脱而真挚的情感。

课文注译

燕地寒,花朝节(2)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3),作则飞沙走砾。局促(4)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5),天稍和(6),偕数友出东直(7),到满井。高柳夹堤,土膏(8)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9)。于时(10)冰皮始解,波色乍明(11),鳞浪(12)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13)而冷光之乍出于匣(14)也。山峦为晴雪所洗(15),娟然(16)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17)。柳条将舒未舒,柔梢(18)披风(19),麦田浅鬣寸许(20)。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21),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22),然徒步则汗出浃(23)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24),悠闲自得,毛羽鳞鬣(25)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26),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燕〕 指北京地区。 (2)〔花朝节〕 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 , 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 (3)〔冻风时作〕 冷风时常刮起来。 冻风, 冷风。 作, 起。 (4)〔局促〕 拘束。(5) 〔廿二日〕 二十二日, 承花朝节说 , 所以没写月份 。 (6) 〔稍和 〕 略微暖和 。 (7) 〔东直 〕 北京东直门 ,在旧城东北角。 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8) 〔土膏〕 肥沃的土地。 膏, 肥沃。 (9) 〔若脱笼之鹄〕 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10) 〔于时〕 在这时。 (11) 〔波色乍明〕 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波色, 水波的颜色。 乍, 初、始。 (12) 〔鳞浪〕 像鱼鳞似的浪纹。 (13) 〔新开〕 新打开。 (14) 〔匣〕 指镜框。 (15) 〔山峦为晴雪所洗〕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 晴雪, 晴空之下的积雪。 (16) 〔娟然〕 美好的样子。 (17)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倩女, 美丽的女子。 靧, 洗脸。 掠, 梳掠。 (18) 〔梢〕 指柳梢。(19)〔披风〕 在风中散开。 披, 开、 分散。 (20) 〔麦田浅鬣寸许〕 意思是麦苗高约一寸左右。 鬣, 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21)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汲泉水煮茶喝的, 端着酒杯唱歌的, 穿着艳装骑驴的。 茗, 茶。 罍, 酒杯。 蹇, 这里指驴。 泉、 茗、 罍、 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22) 〔劲〕 猛, 强有力。(23)〔浃〕 湿透。 (24)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 , 浮到水面戏水的鱼 。 呷 , 吸 , 这里用其引申义。 鳞, 代鱼。 (25) 〔毛羽鳞鬣〕 毛, 指虎狼兽类; 羽, 指鸟类; 鳞, 指鱼类和爬行动物; 鬣, 指马一类动物。 合起来, 泛指一切动物。 (26) 〔未始无春〕 未尝没有春天。 这是对第一段 “燕地寒” 等语说的。

问题与探究

袁宏道, “公安三袁” 之一, 提出 “性灵说”, 认为文学应当 “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 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模拟古人, 强调写自己所想、 所感, 也就是 “独抒性灵”。 请你课外收集有关资料, 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看法。

文章链接

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2),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3)!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4);其气栗冽(5),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6)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7)。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8),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9)。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10)!”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

(1) 〔砰湃〕 同 “澎湃”, 波涛声, 这里亦形容风声。 (2) 〔 铮铮〕 金属相击声。 (3) 〔胡为而来哉〕 胡为, 何为, 即 “为何”。 而, 一作 “乎”。 (4) 〔日晶〕 阳光灿烂。 (5) 〔栗冽〕 即 “凛冽”, 寒冷。 (6) 〔缛〕 稠密。 (7) 〔乃其一气之余烈〕 一气, 指天地之气, 此指秋气。 余烈, 剩余的威力。 乃其一气, 一作 “乃一气”。 (8) 〔是谓天地之义气〕 义, 五种德行 (仁、 义、 礼、 智、 信)之一, 与水、 火、 木、 金、 土五行之 “金” 相配, 指秋季。 又 《礼记·乡饮酒义》: “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 而盛于西北, 次天地只尊严气也, 次天地之义气也。” 孔颖达疏: “西南, 象秋始。” 古人以秋天为决狱讼、 征不义的时节, 故张扬 “义” 之重要。 (9) 〔宜其……为星星〕 渥然, 润泽的样子。 丹, 红色。 《诗经·秦风·终南》: “颜如渥丹。” 渥然丹者, 形容红润的容貌, 比喻年少。 槁木,枯木, 比喻衰老。 《庄子·齐物论》: “形固可使如槁木。” 黝然, 黑的样子。 黝然黑者, 形容乌黑的头发, 比喻健康。 星星, 形容头发斑白的样子。 谢灵云 《游南亭》: “戚戚感物叹, 星星白发垂。” 这两句是说, 红的面容变得枯槁, 黑的头发变得花白。 (10) 〔亦何恨乎秋声〕 意谓人的衰颓被忧思折磨的结果, 怎能怨恨秋声悲凉呢!

译文:

夜里, 我正在读书, 听到从西南方传来一种声音, 心情恐惧地倾听着, 说: “怪呀!” 起初是淅淅沥沥的轻微声, 风吹树木的萧飒声, 忽然似万马奔腾, 发出澎湃的响声, 好像波涛在夜晚汹涌, 风雨突然袭来。 它撞击物体, 发出 铮铮的声音, 像金属相撞在一起; 又像迎敌的军队, 士兵口中衔着筷子似的东西快跑, 听不到发号施令,只听到人马的行进声。 我对书童说: “这是什么声音呀! 你出去看看。” 书童说: “星星月亮皎洁, 银河横在天上, 四处没有人声, 这声音出在树林里。”

我说: “唉! 多么悲凉啊! 这是秋天的声音, 它为什么而来呢? 大概是秋天的一种情形, 他的色彩阴暗, 烟雾飞散, 浓云聚集; 它的样子清亮, 天显得更高, 阳光明亮; 它的气温寒冷, 刺人肌骨; 它的意境萧条, 山川寂寥。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 非常凄切, 好像在呼喊, 好像在竭力发泄自己的情绪。 (春夏之际) 遍地的草绿色浓密,争着生长, 美好的树木青翠茂盛, 令人喜悦。 可是, 绿草一触到这秋声, 颜色就变了,树木一碰它, 叶子就脱落了。 这些草木被摧残零落的原因, 就是这秋天肃杀之气的余威。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 在季节上属于阴, 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 在五行上属于金。 这叫天地间的杀气, 常把消灭一切作为意志。 上天对一切植物 (都一样),使它们春天生长秋天结果。 所以, 秋表现在音乐方面, 是属西方的商声, 夷则是七月的律。 商, 就是伤, 植物衰老以后就会悲伤; 夷, 就是杀。 植物长过度了就应当杀。唉! 草木没有感情, 一到秋天就飘落凋零。 人是动物, 而且是动物之中最聪明的。 各种忧愁感触他的心, 各种事情劳累他的体形。 忧愁劳累, 一定要动摇他的精神。 何况考虑他的能力做不到的事情, 担心他的智力无法办成的事, 这就应该使他红润的面色变成衰老的模样, 乌黑的头发变成花白。 怎么能拿并非金石的形体, 想要和草木争高下? 想想看, 是谁把你残害成这样衰老, 又何必怨恨这悲凉的秋声呢?”

书童不懂得怎么回答我, 他低下头睡着了。 只听到四面墙外秋虫唧唧的叫声, 好像在陪我叹息。

[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 为下列加点词选择恰当的一项释义。

1. 余寒犹厉 ( )

A. 如 B. 仍然 C. 尚且 D. 就

2. 欲出不得 ( )

A. 得到 B. 得知 C. 心得 D. 能

二、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冻风时作 (起)局促一室之内 (拘束)

B. 汗出浃背 (湿遍) 为晴雪所洗 (把)

C. 未百步辄返 (就) 土膏微润 (肥沃)

D. 柔梢披风 (分散) 波色乍明 (初, 始)

三、 以下各句的 “之” 与例句中的 “之”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A. 城居者未之知也 B. 局促一室之内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呷浪之鳞, 悠闲自得

四、 为下列语句选择正确的译文。

1. 廿二日, 天稍和, 偕数友出东直, 到满井。 ( )

A. 2月2日, 天气暖和, 我同几个朋友出东门, 直至满井。

B. 22日天气稍微暖和, 我领着几个朋友一直向东行, 到了满井。

C. 22日天气稍微暖和, 我的朋友们出了东直门, 到了满井。

D. 22日天气稍微暖和些, 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出了东直门, 到了满井。

2. 风力虽尚劲,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

A. 风力即使还很猛, 然而空手走路还是汗流浃背的。

B. 风力虽然还很猛, 这样走起路来还是汗水湿透了后背。

C. 风力虽然还很猛, 然而走起路来还是汗流浃背。

D. 风力即使还很猛, 这样走起路来还是汗水湿透了后背。

五、 在下列句子括号中填上正确的语词。

盖夫秋之为状也, 其色惨淡, ( )

其容清明, ( )

其气栗冽, ( )

其意萧条, ( )

六、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黝然黑者为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欧阳修描写的秋声可谓千古一绝, 请你把它完整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